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陶春
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
引言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短跑项目是提升学生速度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重要内容。而核心力量训练作为短跑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短跑技术、提高运动成绩以及预防运动损伤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中小学短跑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的衔接存在一定问题。小学阶段往往侧重于基础动作和兴趣培养,对核心力量的训练不够系统和深入;初中阶段虽然开始重视核心力量,但由于缺乏与小学阶段的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难以适应,影响了训练效果。因此,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以短跑教学中的核心力量训练为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特点
(一)目标递进性与阶段性融合
中小学短跑核心力量训练目标呈现由基础到进阶的递进特征。小学阶段以“动作模式构建”为核心,通过平板支撑、仰卧抬腿等静态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躯干稳定意识,为短跑中的身体姿态控制奠定基础;初中阶段则转向“爆发力与协调性整合”,如引入动态的抗阻转体跑、单腿跳箱接快速摆臂等练习,强化核心肌群在短跑加速阶段的协同发力。这种分阶段目标设计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确保了技能进阶的连续性。
(二)内容连贯性与层次性统一
教学内容的衔接体现为“从孤立到复合”的层次递进。小学阶段以单一核心肌群训练为主,如“仰卧屈膝收腹”强化腹直肌力量,或“侧桥支撑”发展侧腹肌稳定性;初中阶段则升级为复合动作组合,如“负重弓步转体 + 冲刺启动”训练,将核心旋转力与下肢爆发力结合,模拟短跑起跑加速的发力模式。通过内容难度与复杂度的螺旋上升,实现训练内容的纵向衔接。
(三)方法适配性与创新性结合
教学方法的衔接强调“游戏化启蒙”与“专项化进阶”的适配。小学阶段采用趣味化手段,如“核心力量闯关赛”(设置不同难度姿势的支撑挑战),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初中阶段则引入专项化训练,如“阻力伞短跑 + 核心抗阻”组合练习,利用器械增加短跑中的核心负荷,同时结合“动作捕捉技术”分析学生核心发力顺序,实现传统训练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策略
(一)目标分层衔接,构建能力进阶体系
中小学短跑核心力量训练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分层目标。小学阶段以基础力量与动作模式构建为核心,例如通过仰卧起坐强化腹直肌力量,要求每组完成 10 至 15 次,重点训练躯干稳定性;初中阶段则转向爆发力与协调性整合,如引入负重弓箭步换腿跳,学生需肩负杠铃完成 15 至 20 次 / 组,强化髋关节与核心肌群的协同发力。教师需将小学阶段的“静态支撑时长”与初中阶段的“动态负荷强度”结合,例如在小学平板支撑训练中逐步延长支撑时间至 60 秒,初中阶段则加入瑞士球动态支撑,要求学生在不稳定平面上完成30 秒/ 组的抗阻训练,形成从基础到进阶的能力递进。
(二)内容螺旋递进,实现技能无缝衔接
教学内容需遵循“由简到繁、由孤立到复合”的螺旋式设计。小学阶段可设计“核心力量闯关赛”,将仰卧屈膝收腹、侧桥支撑等动作融入游戏关卡,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等级的挑战,例如初级关卡要求完成 10 次仰卧屈膝收腹,高级关卡则需在背部负重 1 公斤沙袋完成相同动作。初中阶段则升级为“复合力量循环训练”,如将抗阻跑与仰卧挺髋结合,学生需在30 米抗阻跑后立即完成15 次仰卧挺髋,通过器械增加核心负荷,同时结合动作捕捉技术分析发力顺序,确保训练内容与技能要求的纵向衔接。
(三)教法动态适配,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教学方法需根据学段特点动态调整。小学阶段采用“游戏化教学法”,例如通过“螃蟹跑接力赛”强化侧向核心力量,学生需模仿螃蟹横向移动完成接力,过程中需保持躯干稳定,此方法既能激发兴趣,又能通过趣味竞争提升参与度。初中阶段则引入“专项化训练法”,如“阻力伞短跑 + 核心抗阻”组合练习,学生在佩戴阻力伞完成短跑后,需立即进行平板支撑接快速摆臂训练,教师通过多媒体对比职业运动员与学生的动作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发力差异,实现传统训练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
(四)评价多元融合,促进持续发展
教学评价需贯穿“过程性”与“发展性”原则。小学阶段采用“星级评价表”,从“动作规范性”“力量表现”“参与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星级打分,例如“仰卧起坐姿势标准”获3 颗星,“完成10 次以上”获 2 颗星。初中阶段则升级为“三维评价法”,包括体能测试(如 30秒仰卧起坐次数)、技能考核(如短跑启动速度)与战术意识评估(如核心发力与步频的匹配度)。例如,在“模拟比赛”中,教师记录学生短跑成绩、核心疲劳指数及战术执行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评表”(如“我认为自己在短跑中核心发力是否充分?”)与“同伴互评表”(如“他的起跑阶段核心稳定性如何?”),形成多维反馈机制,助力学生持续改进。
结语
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与体育素养的关键环节,而短跑教学中的核心力量训练衔接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典型范例。从小学阶段的基础力量启蒙到初中阶段的专项能力深化,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科学的目标分层、内容递进、教法适配与多元评价,更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起连贯、系统的训练体系。通过实践可知,小学阶段的核心力量训练如同“筑基”,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与力量基础;初中阶段则如“雕琢”,在巩固基础的同时,通过专项化、复合化的训练,提升核心肌群在短跑中的协同发力能力。
参考文献
[1] 万丽丽 . 体育游戏在小学短跑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J]. 田径 ,2021,(01):17-18.
[2] 马永炜 . 浅谈小学体育短跑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J]. 才智 ,2020,(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