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SOR的建筑设计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

作者

黄程鸿 刘彩源 张馨匀 程恋婷 王佳琳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转向存量优化与建筑行业深度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建筑行业面临从增量扩张向综合服务型模式转型的挑战,而高校建筑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矛盾与人才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模型,以问卷和深度访谈数据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及参与式观察,系统探讨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专业认同呈现认知、情感与行为的三维结构,且外部刺激通过显著影响个体认知间接驱动行为反应。研究提出三方面提升路径:1)融入BIM/VR等数字化工具重构课程体系;2)构建“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产学融合;3)通过职业规划与校友网络增强职业主体意识。本研究为建筑教育适应行业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助力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职业使命感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SOR理论;建筑设计;专业认同;本科生

专业认同是职业发展的核心心理建构,指从业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对专业价值的内化过程(王艳岭,2011)。根据职业心理学理论框架,其内涵包含三重递进关系:在心理层面,个体需形成对专业核心价值的深度认知,包括对建筑设计的社会功能、文化属性及技术本质的理解(Pekrun et al,2002);在情感层面,需建立对专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表现为对创造性设计过程的持续兴趣与内在满足感;在行为层面,需转化为明确的职业承诺,即将建筑设计视为值得长期投入的志业(程之鹤,2016)。这种三维度认同结构直接影响专业发展质量——当大学生形成高水平的专业认同时,不仅能深刻理解建筑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技术伦理,更能将专业实践升华为具有使命感的职业追求,从而形成稳定的内在驱动机制。

在高等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动态耦合系统中,SOR(刺激-机体-反应)理论为解析建筑设计专业认同提供了结构化分析框架(张影,2021)。该模型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环境心理学先驱Mehrabian与Russell的经典研究,其提出的"S-O-R"范式成功解释了环境刺激通过个体认知引发行为改变的机制(Mehrabian & Russell, 1974)。

当前,建筑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高门槛-低回报”的就业困局直接导致职业流动性激增(宁蕾,2016)。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4年报告指出,中国建筑从业者5年内转行比例达42%,显著高于制造业(28%)和医疗行业(15%)。建筑设计本科生平均每周课业时间达62小时,但职业中期收入水平仅为同期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78%。基于此,本研究运用SOR(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模型,探究提升建筑学本科生专业认同的有效路径,为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本地一所建筑专业独具特色的高校——重庆交通大学本科一至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包括500个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基于SOR理论,涵盖刺激因素(教师能力、行业认知、实践项目参与度)、机体因素(基本信息、专业价值观认同、专业兴趣、专业能力)和反应因素(学习投入度、职业选择、课程建议)3个维度10个变量,46道题项的问卷(见表1)。

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收集专业认同的定量数据(郝嘉佳和牛宏伟,2015)。数据处理采用SPSS.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分析,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半结构式访谈:本研究结合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中“S”“O”“R”三个维度中12个题项作为深度访谈对象。从基本信息、专业兴趣、学习投入度、未来发展考虑、课程建议五个变量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每次访谈30~80分钟。征得被访者同意后,访谈期间使用录音设备进行全程录音,并结合访谈记录进行逐字全文转录(杨国梁和马鑫民,2021)。

3.参与式观察法:项目研究成员全程参与了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研究对象建立了较为深厚的情谊,通过日常互动中的真实对话获取项目所需的一手材料,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二、结果与分析

1.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0%,有效回收率为89%,问卷收集的研究对象数据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调查的研究对象多为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占总数的70.6%,而大一、大五学生只占29.4%。而经访谈发现,大一学生由于刚进入专业,对专业不熟悉;而大五学生在实习考研阶段,在校人数较少。并且调查对象成绩情况多属专业中等靠前,其中,成绩年级排名0~10%的调查对象占22.8%,成绩年级排名10~60%的调查对象比重最大,占总数75.5%,成绩年级排名60%~90%占1.7%。这表明大一群体以及成绩偏低群体在关于专业认同可能因专业了解度不够和学业压力产生排斥心理。

2.访谈对象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在谈及“你对学院未来专业发展或课程设置的建议”中,学生的回答集中在提供学习指导与支持、教学认真负责以及个人能力这三个方面,如“老师经常和我们探讨实际案例和实际项目”;而教师的回答集中在提升学生能力和学业支持这两个方面,如“我们希望能带学生了解、学习和走进更多实际项目”。调查结果的词云分布图如图1所示,这表明教师能力、实践项目参与度和课程设置等外部刺激因素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SOR与专业认同感模型的构建

(一)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

为深入探究调查问卷中三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在三个维度中选用最具代表的变量——“教师能力(S)”“学习投入(R)”“专业兴趣(O)”“专业能力(O)”展开相关性分析(见表4)。根据各变量相关性数据,各变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专业能力与其他变量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与学习投入和专业兴趣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98和0.721,表明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的学习投入和专业兴趣密切相关。教师能力与学习投入、专业兴趣和专业能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3、0.882和0.887,相关性最高,这表明教师能力这一外部刺激因素对个人认知和行为反应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提升路径时,可从外部刺激为一个切入点。

(二)S-O-R模型

SOR模型(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为理解建筑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强化提供了动态框架。从外部环境刺激到个体内部认知加工,再到具体行为反应的循环过程中,专业认同逐渐从表层认知发展为深层次的价值内化,并进一步通过行为实践反哺认同的稳定性(陈月和李悦,2024)。这一模型的核心在于强调外部环境、个体心理与行为三者的交互作用(徐淑媚等,2024)。

根据上述数据,外部刺激(教师能力、行业认知、实践项目参与度)构成了学生接触专业的初始界面。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风格、行业动态的即时性以及实践机会的丰富性,共同构成了学生感知专业价值的“第一印象”。这些外部刺激的强度与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初步态度——刺激且具有吸引力且与需求契合则更易激发个体正向认知。然而,外部刺激需通过个体认知与情感加工才能转化为对专业的认同。专业兴趣的萌发往往源于个体对建筑设计美学或功能性的初始偏好,但真正的认同需要超越兴趣层面,形成对专业核心价值的理性认知(专业价值观认同、专业兴趣、专业能力)。最终,内部认知的积累会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反应”,而这些行为又成为新的刺激源,推动认同的深化。在此过程中,学习投入的强度与创新实践的广度成为衡量认同程度的重要指标(王志军等,2024)。

建筑设计专业认同的形成是外部环境资源、个体认知重构与行为实践反馈三者交织的结果。教育设计需注重刺激的多样性、认知引导的深度以及行为反馈的及时性,从而构建从“接触”到“认同”再到“创造”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能加强其专业认同感。

四、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提升路径

(一)面向教育数字化发展需求,重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设计教育需要重新审视专业定位,明确适应未来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通过将BIM(建筑信息模型)、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数字化工具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数字化思维。同时,系统开设三维建模、协同设计及施工模拟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与空间认知能力(宁蕾,2016)。培养目标应强调技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协同发展,重点融入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前沿领域,通过参数化设计竞赛等形式,促进数字化工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应用,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与专业归属感(马少勇等,2024)。

(二)强化实践性课程体系,推动“产学融合”

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筑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的结合至关重要。通过增设设计工作室、实地调研等实践性课程,可以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提升设计能力(秦攀博,2009)。针对建筑设计学科实践性特征,构建“三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1.基础层:开设建筑认知工坊,通过模型制作、场地测绘等基础训练夯实专业技能;2. 应用层:引入校企联合工作坊模式,参照同济大学“城市更新设计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旧城改造等实际项目,形成“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施工指导”全流程训练;3. 创新层:建立跨学科设计实验室,整合环境工程、社会学等学科资源,培育复合型设计思维。建议推行“双导师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强化理论与实践衔接。

(三)提升学生自我认同与职业规划能力

职业规划是学生专业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学校都开设了“职业规划”类课程。建筑类专业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实习推荐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增强职业认同感。构建“认知-实践-反思”的职业发展培育体系:首先是认知建构,开设模块化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建筑师职业伦理”“行业发展趋势”等专题,配套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其次建立校企人才共育机制,通过“学生创新基金”等载体,支持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与科研课题(邸晴,2024);最后反思提升,构建校友导师网络,组织职业发展研讨会,建立毕业生职业追踪系统,形成教学反馈闭环(王湛宁,2024)。重点培育学生的职业主体意识,将个人发展规划与专业价值认知有机融合。

本研究通过数字化能力重塑、实践体系创新、职业发展引导的三维路径构建,形成相互支撑的专业认同感提升框架。后续研究将着重探讨各路径的协同机制及量化评价体系,为建筑类专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艳岭.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宁蕾.中职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以建筑专业为例[J].新校园,2016(5):19.

[3]程之鹤.如何培养中职建筑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J].散文百家,2016(3):291.

[4]PEKRUN R, GOETZ T, TITZ W, et al.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37(2):91-105.

[5]秦攀博.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郝嘉佳,牛宏伟.元认知、人际素质和专业认同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6):778-783.

[7]杨国梁,马鑫民.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7):42-45

[8]王志军,虞天芸,江楠,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认同感建构过程与推进策略研究 [J]. 开放学习研究, 2024, 29 (06): 9-19.

[9]邸晴.大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基于专业认同的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12):115-118.

[10]徐淑媚,王思博,县娅红.基于SOR理论的盲盒消费意愿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J].现代商业,2024,(22):11-14.

[11]陈月,李悦.SOR理论视角下高职心理障碍学生复学返校适应性分析[C]//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4年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华商职业学院;,2024:6.

[12]王湛宁.学生专业就业信心对专业流动意愿的影响:基于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4,19(21):128-131.

[13]马少勇,刘皖香,陆宇晴,等.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与学业倦怠的关联性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4,43(05):476-479.

[14]张影.基于SOR模型的酒店专业实习生职业认同和留职意向的关系研究[D].海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