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共存互补研究

作者

蔡健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曾虚构了一个地方:走到地平线消失之处,主人公发现了一片田园风光,实现了他远离城市喧嚣的梦想。这正体现了乡村的魅力,乡村正是以它山水相连、与自然亲密相依的独特魅力,构成了另一个地平线,使人类有一道与城市不同的风景。假如另一个地平线,乡村与城市变得面目雷同,那么人类还能安然退居林泉吗?显然,只有保持乡村文明的差异性,让人类能在城乡之间自由行走,才是更理想的生活状态。

乡村,作为精神资源的文化形态与生活模式,构成一扇人类接触自然的天窗。梭罗在面对着瓦尔登湖感受阳光时,“黎明的感觉”使他每天都能以新的眼光去发现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获得新生。乡村,以它内生于自然之中,又附丽于自然之上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模式,构成一种作为精神资源的文化形态,成为人类亲近自然、接触阳光的一扇天窗。在乡村的旷野和乡土之间,提供了一个开敞的心理空间,让人能够体验到特别纯净的幸福。加之乡村有多样而丰厚的民宿、技艺等民间文化遗存,是乡土哺育了鲁迅、沈从文等文学巨匠,也是这样的乡风民俗滋养了一代代“精神明亮的人”。“按时看日出”的乡间生活,使我们重新发现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由于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

乡村,作为人类社会的另一个地平线,正在逐渐缩容。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也出现了某种错位,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变异为农村的城市化,农村越来越像城市,城乡之间面目越来越雷同,乡村那些赖以自立的、与城市相区别的特质正在消失。城乡发展的同质化,导致宝贵的乡土旅游资源丧失,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流失,让人们失去了心目中的那片自然,失去了乡愁。

乡村,可与城市协调发展,构成和谐的文明生态。乡村之所以有魅力,在于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生存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依;在于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生活形态,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迎神赛社。

乡村文明不能离开城市发展,城市的产业兴盛和消费旺盛能反哺农村;城市文明同样不能离开乡村建设,城市居民需要一个休憩的去处,寻找乡愁。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保持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改造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更值得向往和流连。像许多地方依托特色资源开发乡村旅游,让游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就是很好的做法。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坚持双轨并行,城乡协调发展,保持并发展乡村的优势和特色,让农村和城市同样美丽。

每当一种文明遇到危机时,只要寻找正确的出路,就能转危为安,像武陵人进入桃花源、陆游感受到柳暗花明一样。只要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走共存互补道路,我们的乡村文明依然能带给我们黎明的感觉,鸟语花香,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