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 体验 进阶:探“ 全收获” 理念下幼儿班本课程的思与行
吕子伊琴
常熟市谢桥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500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有着丰富多样的田野资源,为我们开展各类活动提供了亲自然的教育环境支持以及种植、收获等活动的资源支持。在前期各类班本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与幼儿在田园、农家、自然等实习场环境中探秘自然,实践交往。但幼儿所探索田野资源之间缺乏主题线索贯穿,幼儿对田野资源深入探究的兴趣不强,浅尝辄止,其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等经验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开展“中药”主题班本课程中,我们以“果实里的中药”为主线索,有目的选择幼儿感兴趣且有关联的田野中药资源,并鼓励幼儿打破原有的探究模式,以思维导图为媒介,引导幼儿循序渐进地开展一系列深入持续的游戏探究活动,将中药资源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活动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建构新经验,真正实现知识、经验、能力等全方面的“全收获”。
一、入境:感知中药的神奇魅力
(一)初识中药,点燃兴趣之火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逐渐走进了幼儿教育的视野。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幼儿班本课程,不仅能够让幼儿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课程初期,我们深刻意识到,要让幼儿对中药产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中药的魅力。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将课堂延伸到了大自然之中。泥沙部落池塘边,莲蓬随风轻摆,菱角沉静于水底,孩子们来到这里,穿上防水衣,亲手触摸这些水中的“宝藏”;小农场里,萝卜翠绿鲜嫩,生姜香气扑鼻,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平时餐桌上常见的食材,却未曾想到它们也是中药的一部分。我们开展了一次中药资源大调查,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调查当时当季的中药果实。并根据调查表进行汇总讨论,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中药果实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
(二)环境创设,营造浓厚氛围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沉浸在中药的文化氛围中,我们与他们一起动手布置了走廊班本墙面环境。墙面上,我们展示了各种中药果实的图片和实物,还有孩子们参与田野调查、实物观察等活动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一个孩子正仔细采摘到一个菱角,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孩子们的探索瞬间,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科学区,我们投放了丰富的中药相关书籍、图片和视频资料。孩子们经常围坐在一起,查找 iPad。通过这些环境创设和实践活动,孩子们对中药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深入。他们开始主动寻找身边的中药果实,尝试制作各种中药药膳,对中药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通过这些环境创设和实践活动,孩子们对中药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深入。他们不再仅仅把中药看作是一种陌生的事物,而且开始主动去寻找身边的中药果实,尝试制作各种重要药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重要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体验:在游戏中深入探索中药
(一)亲身体验,感知药性之韵
在幼儿对中药有了初步感知后,为了让他们更如深入了解中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游戏体验活动,这些活动旨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中药的独特药性。“采菱角”活动中,孩子们穿着防水衣,手持小篮子,亲自下到池塘中采摘菱角,了解了菱角的生长环境和采摘方法;在“制作山楂丸”活动中,他们亲手将山楂捣碎,加入适量的蜂蜜和糯米粉,制作成酸甜可口的山楂丸,体验了山楂的药用价值和美味口感。
(二)角色扮演,深化理解之桥
角色扮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它能够让幼儿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为了加深幼儿对中药的认知和理解,我们精心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如“中药小铺”、“养生馆”等。在“中药小铺”游戏中,孩子们会根据“病人”的症状,挑选合适的中药果实进行配伍,制作成简易的中药汤剂;在“养生馆”游戏中,他们则会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各种具有养生功效的药膳小吃。这些游戏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乐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中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些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药知识,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乐趣的同时,深化了对中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进阶:认知药食同源的奥秘
(一)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之塔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问题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起点,其来源于生活,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问题融于情境中。中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对“中药价值”“作用”“可以制作的中药美食”等研究词汇都比较熟悉,甚至像产业链一样形成研究的“套路”,使得每个月的班本课程就是围绕“调查——研究——制作”这一流程而开展。
在研究生姜的过程中,孩子们参与了从种植、照料到收获的全过程,他们的兴趣浓厚,参与度很高。在探究“生姜的价值”活动中,孙幻天小朋友提出了“生姜为什么那么辣?”这个问题看似与当时讨论的中药价值话题不契合,但我们意识到这是孩子好奇心的体现,不能轻易忽视。于是,我们利用网页和小红书 app 输入词条进行调查,发现原来生姜中含有姜辣素,具有抗氧化、杀菌的作用。这一发现让我们和孩子们都认识到,生姜的成分与它的价值密切相关。孩子们的问题可能天马行空,可能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根据教师的预设去进行,去回答,去提问,教师也不能打击忽略幼儿的问问题积极性,尊重幼儿提问题的权力。孩子们小小的问题激发了我们探究“生姜、萝卜”的成分,我们的研究从“中药价值”提升至研究“生姜萝卜为什么含有中药价值”“是里面什么元素在发生作用?”这不仅提升了班本课程实施的内涵,也激发了孩子们更深入的探究欲望。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更多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放手幼儿。通过查阅资料、设计调查表、访谈长辈等方式,深入了解中药的生长环境、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例如,在探究“银杏果”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查阅了相关资料,还自己设计了调查表,对银杏果的生长环境、药用价值、食用禁忌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在探究“生姜”的活动中,他们则通过访谈家中的长辈,了解了生姜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和药用价值。这些自主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思维导图,梳理思路之网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我们引入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将零散的知识以直观的图形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在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引导幼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思考。例如,在探究“莲子”的活动中,孩子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莲子的生长环境、药用价值、食用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探究“香橼”的活动中,他们则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了香橼的外形特征、药用价值、制作茶饮的方法以及香橼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等。这些思维导图不仅帮助幼儿梳理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动手实践,应用知识之舟
知识的学习最终药落实到实践应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中药在日常生活中地应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如“生姜泡脚包”、“山楂消食茶”、“菱角月饼”等。在制作“菱角月饼”的活动中,孩子们亲手洗菱角、剥菱角、捏月饼等,按照传统的制作方法熬制成一各个香甜可口的月饼,不仅品尝到了美食,还了解了菱角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在制作“生姜泡脚包”的活动中,他们则亲手将生姜切片、晒干,装入小布袋中,制作成泡脚包,体验了生姜的温中散寒功效。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将中药知识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四、评价与反思:收获与成长
(一)评价环节:多元视角,全面考量
幼儿是课程的学习者,幼儿园课程实施应注重“看见儿童学习的过程”,以此指导教育行为,落实教育支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在整个“果实里的中药”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支持幼儿多方面的评价。
同时在整个课程完成后,我们与幼儿进行了一轮回顾与反思。我们发现幼儿在《果实里的中药》这一班本课程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长。他们不仅了解了多种中药的生长环境、药用价值和食用方法,还培养了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
(二)反思与改进:持续探索,不断前行
课程实施中也存在不足。幼儿对体验活动评价集中在开展较多的内容,对中药炮制方法等内容理解不深,对“食”和“药”联系挖掘不够。后续课程将注重引导幼儿深入探究“食”与“药”关系,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水平调整活动难度和形式,加强与家长合作,拓展课程资源,让幼儿在“全收获”理念下获得更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吕子伊琴(1997-06-) 女 汉族 本科 幼儿园二级教师 学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