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交错带植被群落结构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王苹
化德县林草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013350
林草交错带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是森林与草原生态系统过渡融合的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中作用突出。该区域植被类型多样、结构差异显著,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生境。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指示类群,其多样性与植被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群落常吸引不同生态习性的鸟类。然而,受农业开发、过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林草交错带植被日益退化、片段化,鸟类栖息地持续缩减,群落稳定性下降。探讨植被结构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生态演替机制,并为生境优化与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一、林草交错带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一)林草交错带的生态区划与自然概
林草交错带是陆地生态交错带的重要类型之一,是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的地带,也是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在时空尺度上激烈变化的生态过渡区和生态敏感区。其主要是指分布在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互交错的过渡区域,景观上呈草原与森林2种天然植被插花分布或镶嵌分布,结构上具有明显过渡带特征或显著边际效应的呈连续分布的空间地带,对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森林和草原生态因子的交汇,该地带形成了高度空间异质性和生态过渡性,为多种植物群落及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境支持 [1]。林草交错带生态系统在调节区域气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功能,长期以来被视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植被群落类型与组成特征
林草交错带的植被群落组成受到水分条件、地形结构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呈现出乔灌草混交型、灌丛主导型及草本优势型三类结构类型。乔灌草混交型群落一般包含乔木、灌木和草本多个结构层次,典型物种包括蒙古栎、榆树、绣线菊、羊草等,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灌丛主导型群落则以沙棘、胡枝子等灌木为主要组成,分布于地势较干旱或坡度较大的地段。草本优势型则多见于地势平坦、受干扰强烈或水分条件偏劣的区域,以针茅、冷蒿、羊草等为优势种。
(三)植被结构的空间异质性
林草交错带的植被群落在空间上呈现出高度的非均质性,具体表现在垂直结构、冠层覆盖度、灌丛密度和地表植物连续性等方面的差异。乔灌混交型群落通常具备较完整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形成多样的微生境,而草本型区域垂直结构简化,资源分布集中于地表。灌丛密集型群落虽缺乏乔木层,但由于其复杂的水平结构和中层遮蔽性,也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空间。这种空间结构差异不仅决定了植物群落自身的演替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动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觅食和繁殖格局。
(四)植被结构的生态功能与评价要素
在群落结构的生态功能评估中,常用的指标包括冠层层数、植物高度差异、盖度与密度比例、垂直复杂性和空间通透性等。结构复杂的群落通常能提供更稳定的微气候条件、更高的资源多样性与更好的庇护环境。尤其是在林草交错带这样边界明显、干扰频繁的地带,结构异质性越强的群落,其生态韧性与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因此,植被结构不仅是衡量群落健康状态的重要依据,也是调控动物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
二、鸟类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关系
(一)鸟类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与分布特
鸟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功能角色,不仅参与传粉、传播种子、控制昆虫种群等过程,还在维系生态链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食物网的重要中介和能量传递环节,鸟类的活动行为直接影响植物、昆虫及其他动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同时,鸟类对环境变化反应迅速,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类群 。在林草交错带,生态条件复杂、生境类型多样,使得区域内鸟类种群表现出高度多样性,常见的群落结构中同时分布林栖鸟类、灌丛性鸟类与草地型鸟类,其食性类型涵盖食虫性、杂食性和粒食性。区域内鸟类多样性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被群落提供的空间结构、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等生态资源。
(二)植被结构复杂度对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植被群落的结构复杂度与鸟类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垂直结构层次越丰富、空间利用率越高的植被系统,往往支持更多生态位的鸟类共存,因而具备更高的生物多样性。例如,乔灌草混交型群落不仅能为林冠层鸟类提供筑巢和警戒位置,同时灌木和草本层也能满足小型鸟类的隐蔽与觅食需求。这种结构的群落形成了稳定的垂直生态格局,增强了种群的空间隔离和资源分化,降低了物种间的竞争压力。而在草本主导型或结构单一的群落中,由于垂直空间利用不足,鸟类活动多集中于地表,生态位重叠度增高,从而限制了物种的数量与多样性水平。
(三)垂直结构与鸟类空间分布行为
鸟类的活动高度与其生态习性和生境偏好密切相关,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直接决定了鸟类的空间分布格局。乔木层通常吸引大型或领地性强的鸟类,例如鸠类、啄木鸟等,它们偏好高处筑巢,以获取更广阔的视野和安全的繁殖环境。灌木层则为中小型、对隐蔽性有较高要求的种类提供活动和栖息空间,如莺类、山雀类等。草本层则是地栖性鸟类如百灵、鹨类主要觅食与繁殖的区域。一个结构层次分明、垂直利用充分的植被群落,可以有效分隔不同鸟类种群的活动区域,促进生态位分化,增强群落稳定性,避免因资源重叠引发种间竞争。
(四)植物遮蔽性与鸟类行为适应
植物遮蔽性是指植被对视线和空间的阻挡能力,由植被的高度、密度、叶面积指数以及枝叶排列方式共同决定。遮蔽性强的植被环境能够显著提升鸟类的安全感,有助于其筑巢隐蔽、减少捕食风险,尤其适合栖息于中下层或地面的鸟类物种。灌丛密集或林缘带的植被结构因具备良好的封闭性,成为许多警觉性较高、警戒需求强烈的留鸟或筑巢类鸟类的首选栖息地。例如,一些雀形目小型鸟类往往偏好在枝叶浓密的灌木中繁殖。而在植物遮蔽性差、可视范围过大的区域,鸟类个体活动频率下降,行为受限,不利于繁殖成功与群落稳定。
(五)季节性变化对鸟类群落的调节作用
季节变化对鸟类群落结构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特别是在温带与半干旱地区,季节性生境变化直接影响鸟类的种群组成与活动规律。春季和秋季为鸟类迁徙的高峰期,大量候鸟短暂停留,种类增多但结构波动较大,群落动态性强。夏季则是鸟类的繁殖期,植被进入生长旺盛阶段,资源丰富、遮蔽良好,为鸟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繁殖环境,此时期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不同季节的植被状态——如叶片生长密度、开花结实程度、草本层高度等——均对鸟类的栖息选择产生重要影响,鸟类根据资源时空变化灵活调整其生态位,反映了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动态机制。
(一)结构复杂性与鸟类多样性的生态耦合关系
三、植被– 鸟类多样性耦合机制与保护建议
鸟类对植被结构的响应是生态适应的结果,具有显著的选择性和模式性。不同鸟类物种根据其生态位、体型大小、食性和繁殖习性,对空间结构的利用存在差异。例如,体型较大的林栖鸟类偏好高层乔木,而小型灌丛鸟类更依赖中下层密集植被。具有明确垂直分层、多样水平结构和良好封闭性的群落,可以提供多类型微生境,如林冠层的高巢位区、灌丛层的隐蔽繁殖区及草本层的觅食区,满足不同种群的生态需求。这种结构复杂的群落提高了生态位分化程度,减少物种间的竞争冲突,是支持高鸟类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此外,鸟类通过取食果实传播种子(如红嘴蓝鹊传播酸枣)、捕食昆虫调节害虫密度(如戴胜控制地下幼虫),反过来促进植被更新和群落稳定,从而形成“植被—鸟类”之间的动态耦合生态关系。
(二)关键植被因子识别与管理价值
影响鸟类多样性的群落结构因子具有多维度特征,研究与实践均表明,乔灌配置比例、垂直层级数量、林冠连续性与透光率、灌木层密度与地表遮蔽度等,是决定鸟类栖息适宜度的核心参数 [3]。例如,林冠连续但下层稀疏的人工林较少吸引灌丛性鸟类,而乔灌相间、灌木下层密布的天然群落则可支持麻雀、鹪莺、山雀等多个类型的鸟类共存。在管理上,应当兼顾结构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可塑性,适当保留“边缘区”“斑块带”等空间异质单元,避免过度整齐化绿化或单一化林种建设。同时,可以通过鸟类多样性指数(如 Shannon-Wiener 指数)与植被结构参数的定期比对,识别生境质量变化趋势,并用于生态评估。例如,在某些退化草地恢复工程中,增加灌木带宽度和植被过渡区,被证实可提升粒食性与杂食性鸟类的活动密度,表现出良好的恢复效果。
(三)植被优化的生态恢复路径
在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应优先使用本地化、适生型的植物资源,构建“乔灌草”垂直复合群落,提升群落的结构稳定性与生态功能适应性。例如,在内蒙古林草交错带地区,可选用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胡枝子(Lespedezadavuric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等耐旱、固土、防风能力强的本地乔灌木种,搭配羊草(Leymus chinensis)、针茅(Stipa grandis)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成具有良好垂直分层与地被连续性的结构单元。植被配置中应注重植物间功能互补性,如种植金露梅、山桃草等开花植物,以吸引食虫性鸟类;引入火棘、卫矛等浆果类灌木,为粒食性鸟类提供稳定食物资源。恢复初期可采用“灌丛 + 草本”优先发展模式,建立关键生境斑块,作为“生境核”逐步拓展至周边区域,引导群落自然演替 [4]。空间布局上,应采用带状、斑块状相结合的模式,保留过渡带和林缘结构,提升鸟类在不同生境间的可通行性,构建完整的生态廊道网络,同时促进群落结构复杂化和微环境多样性,增强鸟类生态位的承载力与可持续性。
(四)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启示
当前生态修复与绿地建设过程中,常将“植被覆盖率”作为唯一评估标准,忽略了结构质量和功能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恢复表面化、同质化严重。林草交错带作为生态敏感与转型地带,其多样性保护应重视群落结构优化与功能恢复的有机结合。建议在生态管理中将鸟类多样性指数纳入生态考核体系,如通过构建“目标物种 + 栖息结构 + 生态指标”三位一体的评估框架,对保护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5]。此外,应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监测、生境建模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关键区域鸟类栖息地的动态识别与响应式调控。例如,通过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识别林缘破碎区、灌丛衰退带,结合鸟类活动热区图进行优化调整,不仅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也保障了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可持续推进。
总结:林草交错带作为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其植被群落结构在调节鸟类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同类型群落所具备的空间结构、层次复杂性与资源分布直接影响鸟类的生态位利用、行为适应与物种共存机制。结构完整、垂直分化明显的植被群落往往支持更高的鸟类多样性,表现出更强的生态稳定性与功能性。文章基于已有研究对群落类型、鸟类响应机制及耦合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了在生态保护与恢复过程中应以结构优化为核心,提升栖息地的多样性承载能力。未来的区域管理应将鸟类多样性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评价指标,推动林草交错带向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的双重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玥 . 东北地区生态交错带的生态服务供需机制及空间规划响应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4.000122.
[2] 张立恒 , 王翠萍 , 王昊琛 , 等 . 林草交错带草原保护利用对策研究——以东北林草交错带为例 [J]. 安徽农业科学 ,2023,51(12):108- 111+123.
[3] 姚彩萍 . 内蒙古林草交错带植物 -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D].兰州交通大学 ,2022.001566.
[4] 李波 , 贺萌 , 肖红艳 . 山地公园植被特征对夏季鸟类群落的影响 [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37(03):19- 25.
[5] 申明珠 . 不同土地整理强度对川西稻田景观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D].西南大学 ,2023.00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