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一体化的路径与实践
吴琴琴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236
引言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载体,其传统管理模式面临资源调度低效、安全监管薄弱、教学与管理数据割裂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教学管理一体化平台,已成为破解上述瓶颈的关键路径。
1. 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现状与挑战
1.1 资源分配不均衡
受学科侧重、院系资源禀赋差异影响,实验室硬件投入呈现“冷热不均”:理工科院系精密仪器集中,部分重点实验室长期超负荷运转,而人文社科类实验室设备陈旧、更新滞后;跨学科共享资源因管理权限分割,常出现“有设备无用户”与“需设备无渠道”的双重困境,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升。
1.2 教学与管理数据割裂
实验室教学平台、设备管理系统、科研数据平台多由不同主体开发,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兼容,形成“信息孤岛”。教师难以实时获取设备使用率、学生实验进度等多维数据,教学评估依赖经验判断;管理部门则因缺乏动态数据支撑,资源调配与优化决策滞后,数字化转型停留在表面。
1.3 安全监管依赖人工
传统管理以“人防”为主,危化品存储、设备运行风险主要通过定期巡查与纸质台账记录,实时监测能力薄弱。如遇突发状况,预警响应滞后易引发安全事故;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监管依赖教师现场盯控,人力成本高且覆盖范围有限,安全隐患难以彻底消除。
2. 数字化赋能实验室管理的技术基础
数字化赋能实验室管理的技术体系以五大核心技术为支撑:物联网通过传感器、RFID 等设备构建“物物相连”网络,实时采集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等数据,实现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映射;云计算提供弹性算力与存储资源,支撑海量实验数据、设备日志的云端汇聚与协同调用,打破本地服务器的性能瓶颈;大数据分析依托分布式计算框架,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清洗、建模与可视化,挖掘设备使用规律、能耗峰值等隐含信息,为资源调配提供决策依据;人工智能可实现实验操作规范性自动识别、设备故障智能预警,降低人工巡检成本;移动互联通过 APP、小程序等终端,支持师生远程查看设备预约状态、接收安全告警,推动管理从“线下被动响应”向“线上主动服务”转型。
3. 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实现路径设计
3.1 目标体系构建
聚焦“效率、精准、生态”三维目标。基础层以流程标准化为核心,统一教学计划、设备预约、成绩管理等环节的操作规范;进阶层以数据驱动为导向,通过全量数据贯通实现资源配置、风险预警的动态优化;终极层以师生发展为目标,构建“教学 - 管理 - 服务”协同生态,提升教学满意度与创新活力。
3.2 一体化平台架构设计
采用“云- 边- 端”三层架构。底层依托云平台与物联网感知设备,实现硬件状态、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中层搭建统一数据中台,打通教学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科研平台的数据壁垒,形成标准化数据资产;前端开发“一站式”管理门户( PC+ 移动端),集成预约、监控、评估等功能模块,支持多角色协同操作。
3.3 关键路径实施
首先开展全流程调研,梳理教学管理痛点,重构标准化业务流程;其次推进系统集成与数据治理,制定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完成多源数据清洗与关联;选取典型学科实验室试点运行,通过用户反馈迭代优化平台功能;最后开展全员培训,建立技术运维 + 教学骨干双轨支持机制,推动管理习惯向数字化、协同化转型。三环节环环相扣,最终实现教学管理从分散到集中、从经验到智能的升级。
4. 实践案例:X 大学智慧实验室平台建设
4.1 项目背景与建设目标
该校传统实验室面临资源分散(理工科与人文社科设备利用率差达 3 倍)、数据孤岛(教学、设备、科研系统不互通)、安全依赖人工(巡查滞后致年隐患事件 15 起)、开放共享不足(跨学科合作项目仅占 12% )等痛点。建设目标聚焦“全要素感知、全流程管理、全场景服务”,打造“智能、安全、开放”的智慧管理平台。
4.2 系统功能模块
包含四大核心模块—— ① 智能感知层: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状态、环境参数(温湿度、气体浓度); ② 资源管理模块:集成设备预约、跨学科共享、能耗监控功能,支持多角色协同操作; ③ 安全监管模块:AI 算法识别操作违规、设备异常,实时预警并推送至手机端; ④ 开放服务模块:提供校外访问接口,对接企业检测需求,开通科普教育预约通道。
4.3 实施成效
平台运行一年来,设备年均使用率从 45% 提升至 78% ,安全隐患响应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内,年隐患事件降至 2 起;跨学科共享项目同比增加 60% ,与企业合作检测服务达120 次,师生满意度 92% ,成为区域高校实验室智慧化改造标杆案例。
5. 推进策略与挑战应对
5.1 策略建议
采用“试点 - 推广 - 迭代”三阶段路径:首期选择 3-5 个典型实验室作为试点,聚焦设备管理、安全监管等核心场景验证技术方案;中期总结试点经验,提炼标准化流程,向全校同类实验室推广;后期建立“用户反馈 - 快速迭代”机制,每季度收集师生使用痛点,通过敏捷开发优化功能模块,确保平台与实际需求同频。
针对教师群体,开展“操作 + 管理”双轨培训:基础层培训平台使用,进阶层培训“数据驱动决策”思维;针对学生群体,开设“智慧实验室使用”必修实验课,重点培训操作规范、安全预警响应;建立“线上知识库 + 线下工作坊”长效机制,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安全意识与技能。
5.2 应对机制
与科技企业建立“需求共商、技术共研、成果共享”合作模式:企业提供物联网传感器、AI 算法等技术支持,高校开放实验室场景用于技术验证;联合开发定制化模块,并根据高校需求优化商用系统功能;通过“企业工程师驻校服务”解决复杂技术问题,降低高校自主维护成本。以通过ISO2700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为目标,建立“技术 + 管理”双保险:技术层面,部署数据加密传输、访问权限分级、日志审计追踪;管理层面,制定《实验室数据安全管理细则》,明确敏感数据的存储周期、共享审批流程;定期开展攻防演练,如模拟黑客攻击设备控制系统,检验防护体系的漏洞并及时修复。
结语
数字化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AI 等核心能力,重构了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的底层逻辑,推动“分散低效”向“智能协同”跨越。实践表明,以一体化平台为载体、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显著提升设备利用率与安全防控水平,更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服务,激活了教学与科研的创新活力。未来,随着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智慧实验室将进一步向“自主感知、主动服务”演进,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提供更强劲的数字化动能。
参考文献:
[1] 张芳芳 , 仵志飞 , 赵楠 . 高校教学中纸质媒介与数字化技术的整合路径研究 [J]. 造纸信息 ,2025(06):142-144.
[2] 刘禹 , 卢小清 . 面向高校教学数字化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5(06):67-72+78.
[3] 安建良 . 数据采集与数字化技术在教学管理与个性化引导中的应用 [J]. 集成电路应用 ,2023(08):198-199.项目名称: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4J09。
作者简介:吴琴琴 (1987.09-),女,汉,江苏南通人,中级,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