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何璐璐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教场小学 730799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英语教学不仅肩负着语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承担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重任。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多以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普遍不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成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之中。

一、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中使用的重要性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促进语言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形式以及促进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故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基础相对有限,直接进行抽象的语言知识讲解较为困难。通过故事情节的展现,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感知语言的意义,理解词汇和句型的使用方法。故事所构建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语境支持,帮助他们在听故事、复述故事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提升听说能力。故事教学法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故事的悬念和情节变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析教学内容重点,设计故事情节

在故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设计故事情节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重点,这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更涉及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只有深刻理解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故事情节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使语言点自然融入故事中,避免教学与情节脱节造成的学习效果打折。设计故事情节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阶段。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故事情节应通俗易懂,结构清晰,情节紧凑,避免过于复杂或抽象。合理的情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其主动参与故事的理解与表达。此外,故事情节的设计应注重情感因素的渗透。通过塑造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内在动力。情感投入不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促进其语言记忆的深度加工和长期保持。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故事的连续性和可延展性,使之具有多样化的教学价值,便于后续开展角色扮演、故事复述、续写等多种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丰富课堂形式,还能增强语言的实用性和灵活运用能力。

(二)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故事互动

角色扮演作为故事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课堂参与度。通过模拟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学生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增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间的互动交流。实施角色扮演时,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语言水平合理设计角色分配和情节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参与其中并发挥自身语言能力。角色扮演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还促进了听力理解和情感体验,使语言学习更加立体和生动。角色扮演通过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降低了学习英语时的紧张感和畏难情绪,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和表达欲望。课堂气氛因而更加活跃,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表达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教师应充分利用道具、情境布置及多媒体辅助,营造逼真的表演环境,提高角色扮演的感染力和趣味性。通过这种沉浸式的语言实践,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还掌握了更多实际交际所需的语言技能。

(三)利用故事完成导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环节的开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其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故事作为导入方式,能够以其鲜明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故事导入通过创造真实或虚构的情境,将教学内容自然引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增强理解与接受的主动性。采用故事导入时,应选择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故事内容,使语言点在具体语境中得以呈现,帮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知并理解目标语言。生动的故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能够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促使其积极参与后续的课堂活动。故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提升语言运用的主动性和深度。故事导入有效地将抽象的语言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语言学习的实用价值。利用故事完成课堂导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语言知识的传授提供了生动的情境支持,促进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

(四)开展故事演绎活动,提升创造力

故事演绎活动作为小学英语教学中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其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故事演绎,学生不仅是语言的接受者,更成为语言的创造者和表达者,这种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故事演绎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表达平台,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融入故事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续写、改编,甚至重新设计故事结局。这种参与性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对语言学习的机械重复,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创造性表达,增强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故事演绎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如角色扮演、故事配音、小组合作表演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复述故事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复述,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还能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增强语言输出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引导学生有效复述故事,既是对听力理解的检验,也是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复述故事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听完故事后,通过口头表达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细节重新呈现,促进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和内化。复述过程中,学生需要理清故事情节,提取关键词汇和核心句型,这种认知过程有助于提升其语言理解和记忆能力。复述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提升口语自信心。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克服紧张和害怕犯错的心理障碍,敢于大胆开口表达。教师可以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复述策略,如先用简单句复述故事大意,再逐渐增加细节描述和复杂句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口语水平。

结束语

总的来说,故事教学法不仅丰富了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继续探索故事教学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具备良好语言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 冉冬梅 .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J]. 新课程 ,2020(47):12.

[2] 陈芳 . 基于故事教学提升小学英语课堂趣味性 [J]. 启迪与智慧 ( 中 ),202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