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引领,任务驱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孟尔琴

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 214105

摘要:本文聚焦情境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剖析情境创设的现存问题,阐述情境任务对教学的引领作用,并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探讨教学实践策略,旨在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情境引领;任务驱动;小学语文

1引言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将学习任务巧妙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通过情境的渲染和任务的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与能力的稳步提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更能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亟待我们深入剖析并加以解决。

2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剖析

2.1 误区一:华而不实,偏离学习核心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度追求情境的“高大上”,却忽视了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运用复杂的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视频,甚至设置虚拟穿越情境,让学生穿古装朗诵诗词。这种做法虽然营造了热闹的课堂氛围,但往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忽略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江雪》时,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制作雪景动画,却未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与坚韧。这种华而不实的情境创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解,认为语文学习只是“看热闹”,而非深入探究。

2.2 误区二:趣味有余,价值不足

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课堂的趣味性,通过讲笑话、做游戏来吸引学生,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例如,在讲解蕴含哲理的课文时,教师设置大量与课文关联不大的趣味游戏,学生虽然玩得开心,却对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不深。以《落花生》为例,课文的核心在于通过花生的平凡与实用,引导学生思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趣味性,设计了“花生大作战”等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欢声笑语,却未能深入体会课文的哲理。这种“趣味有余,价值不足”的情境创设,虽然在短期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

3情境任务对语文教学的引领价值

3.1 明确方向,聚焦目标

情境任务将抽象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融入具体情境,为教学指明方向。以自然景观课文教学为例,创设“小小旅行家”情境,学生以旅行家的身份探索课文中的美景。在学习《观潮》时,学生需要提取关键信息,如潮水的变化过程、声音特点等,明确学习方向,即学习如何描写自然景观及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情境任务,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他们能够在情境中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2 精准定位,因材施教

不同年龄段和学习水平的学生认知能力与需求不同。情境任务能够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汉字学习时创设“汉字乐园大冒险”情境,通过趣味游戏和故事,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初步认知和书写兴趣。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学习记叙文时,可以创设“新闻记者报道”情境,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结构、挖掘主题,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这种因材施教的情境任务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情境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4.1 深度挖掘教材,构建主题情境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之美”为例,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各课文之间的联系,构建“探索自然奇观之旅”主题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每篇课文都成为旅行中的一个景点:通过《观潮》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在《走月亮》中体会洱海边的温馨与宁静;借助《现代诗二首》品味秋江的景致;于《繁星》中仰望夜空的璀璨。通过这种主题情境的构建,学生能够形成对单元内容的整体认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观潮》时,教师可以播放真实的潮水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潮水的变化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2 精准分析学情,设计适配任务

构建主题情境后,教师需要精准分析学情,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的任务。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概括内容、体会情感等方面仍有待提高。例如,在学习《观潮》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态变化的句子,概括其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这些任务紧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文内容,还能提升语文素养。

4.3 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合作探究

为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建学习小组。在“探索自然奇观之旅”情境下,各小组围绕探究主题开展活动。例如,探究《走月亮》中美景的独特之处及作者营造氛围的方法,或探究《现代诗二首》中意象与情感、主题的联系。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组织讨论,有的负责整理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小组探究《走月亮》时,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课文中的“月光”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这种发现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4.4 组织实践活动,强化言语表达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在学习单元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然之美”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结合课文与生活,表达对自然的感悟。例如,学生可以讲述自己在自然中的经历,或者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景观,介绍其特色、文化背景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语言,提升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在介绍《观潮》时,不仅能够复述课文内容,还能结合自己的感受,生动地描述潮水的壮观景象,这种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4.5 实施多元评价,反思教学成效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情境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身表现,明确努力方向;互评则能让学生学习他人长处,提高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小组探究后,其他小组可以从内容、表达、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汇报小组也可以进行自评。教师通过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结语

情境任务驱动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语文课堂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充分发挥情境任务对语文教学的引领价值,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准分析学情、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精心组织实践活动以及科学实施多元评价等一系列优化后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东蕾,陈志坚.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教师,2023,(11):30-32.

[2]高云.情境驱动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优化策略[J].读写算,2025,(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