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

作者

王向京

612626196902***014

摘要:在工民建工程中,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对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安全性是项目实施的首要任务,只有以安全性能为前提,把控好每一个细节,然后再进行其他性能设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经济、适用的本能。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概述,其次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影响因素,最后就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为提高城市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剖析;有效措施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超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超高层建筑的高度、结构复杂性以及所承受的荷载等特点使其结构设计面临巨大挑战。

1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基本概述

在土木工程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占据关键的位置,建筑结构设计主要涵盖门窗、地基、墙体、楼板层、变形缝以及防火和防震设计等多个方面,只有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提高设计质量,才能有效地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和建设质量。从微观的角度看,建筑结构设计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建筑结构学、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美学、建筑经济学等等,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建筑整体结构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得到提升。从宏观角度而言,建筑结构设计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为施工活动提供了全面准确的依据,建筑设计师必须充分关注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建筑类型,精心绘制施工图纸和构造详图,针对建筑结构,综合考虑各项要素,重视建筑结构的综合功能,选择最适合的施工材料和最优的施工工艺,提高建筑结构的视觉效果,保证建筑物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提升建筑结构的综合功能。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影响因素

2.1设计依据是否严格遵循

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规模体量越来越宏大,结构形式更加新颖,促使各类设计规范标准、图集不断更替、完善。例如,新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设计分项系数取值计算、构造配筋、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进行了补充和更新,一切均以建筑物的基础承载力和结构安全性为基础。

2.2建筑地基设计存在的问题

地基为建筑的稳定性提供了关键支撑,如果地基质量不达标,可能会导致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坍塌,或者在建筑实际投入使用时出现坍塌,进而导致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在进行地基规划设计时,必须不断进行优化改进,保证地基的稳定性。然而从当前的设计实践来看,部分设计人员对地基设计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实际设计中过于依赖个人的主观判断,对现场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地下室的混凝土强度和建筑墙体的厚度无法达到预期的建设标准,为工程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总之,建筑地基设计与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息息相关,这是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2.3结构设计类软件中参数的设置问题

由于现行软件中都是系统默认的参数,对不同项目的具体设计时,需要结合建模方式、抗震设计要求和荷载属性进一步详细修改,这一点很容易被设计人员忽视。另外,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参数,例如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程序默认是0.85,然而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构件并没有开孔处理,且规范中不建议对关键构件件进行开孔,而在非控制性板件上开孔。这类设计已考虑到安全余量,所以不会影响到结构安全。

3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的有效措施

3.1强调设计的灵活性与可调整性,以适应多种场景和需求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强调设计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是提高建筑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可能面临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环境,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境下承担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因此,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用途、功能和环境要求。例如,一个办公楼可能在未来需要改建成酒店或住宅。设计师应该在初期的设计中考虑到这些可能性,使建筑具备适应不同功能需求的能力。考虑到这些变化,设计师可以通过灵活的空间规划和布局,使建筑能够适应不同的空间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可能需要集成新的技术设备,如智能系统、可再生能源设备等。设计时应考虑到这些可能的技术更新,为将来的设备安装和集成预留必要的空间和通道。在设计中强调灵活性和可调整性,需要采用一些具体的策略。首先,采用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建筑的不同部分可以独立地进行调整和改变。其次,灵活的空间规划,如可移动的隔断、可调节的家具布局,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此外,采用预制构件和组件化设计,可以减少建筑改建时的工程量和时间。

3.2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在工程的整体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充分考虑和优化。首先,柱体是承受建筑物竖向载荷和地震力的重要构件,对其设计应考虑到承载能力、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在设计柱时,需要确定柱体的尺寸、配筋、轴力和弯矩等。合理选择柱截面尺寸和配筋率,提高柱的弯矩承载能力,能够增强柱的抗震性能。此外,还需要考虑柱的埋置长度、柱的轴压力作用等因素,以保证柱体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其次,梁作为支撑和连接结构的构件,在抗震设计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梁时需要考虑受力性能、弯剪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在梁设计中,需要确定梁的尺寸、受力状态、配筋等。合理选择梁截面尺寸并提高梁的弯剪承载能力,能够增强梁的抗震性能。同时,还需要注意梁与柱的连接,确保梁柱节点的刚性和强度,以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是抗震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力学性能、稳定性和耐久性,以提供可靠的抗震性能。

3.3抗震设计

由于超高层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高度,其面临的地震荷载可能会相当巨大。因此,为了确保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必须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结构配置和材料选用,使建筑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并尽量减小地震荷载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首先,在抗震设计的初期阶段,需要进行地震荷载的分析和确定。这涉及到对目标地区的地震烈度、地震波特性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以确定适当的地震荷载参数。根据所选用的地震荷载参数,进行结构的设计和分析。在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通常采用一种或多种结构抗震体系,例如剪力墙、框架结构、核心筒等。这些抗震体系的选择应考虑地震荷载特点、结构的功能和空间布局等因素。在具体的结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结构进行合理的强度和刚度设计,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荷载的作用。此外,还需要考虑结构的耗能性能和减震措施,如使用减震器、隔震装置等,以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语

总而言之,工民建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在土木工程整体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相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教训,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持续优化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设计的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健凡.福建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安全等级的确定[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6,14(01):15-19.

[2]张国胜,刘克昭,康杰.工业建筑设计中如何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安全性[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8):28-29.

[3]宁海永.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性问题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2(01):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