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李妍彦

山东省枣庄监狱技术服务中心 山东省枣庄市 277800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算法和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不仅重塑了工作场景与劳动关系,也对传统管理理念提出了深刻挑战。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强调适应性与协同性的新型范式,正在从“以人为中心”向“人机共生”演进,为组织应对复杂环境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远程办公、零工经济和技能转型等趋势进一步凸显了柔性管理的重要性。本文立足于最新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背景,探讨人工智能驱动下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创新路径,旨在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效率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柔性管理的智能时代新内涵

传统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化管理以情感联结为核心,当某制造企业的智能调度系统主动为哺乳期员工调整排班时,传统人性化管理的偶然善举已升维为系统化的协同机制。

如果说范式升级是理念革新,那么数据驱动的动态适应性则是智能时代柔性管理的操作基底。形成了融合技术标准与人文关怀的决策模型。这种数字化特征最终实现了管理柔性的本质回归 —— 不是被动适应变化,而是主动构建与环境共演进的生态系统。

二、人工智能驱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式转型

(一)技术渗透与劳动价值创造机制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正在重塑劳动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尽管技术渗透带来了效率边界的拓展,但人类劳动在价值判断、伦理约束等维度仍保持不可替代性,这构成了新型人机协作系统的基础性框架。

(二)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重构逻辑

任务可编码性理论为理解劳动力市场变革提供了关键分析框架。从动态视角审视,供需关系的重构既包含技术驱动的必然性,也蕴含制度调适的或然性,这种双重属性构成了当前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 三) 组织能力的柔性化演进路径

模块化组织设计通过接口标准化与功能解耦,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的拓扑复杂性。无边界组织与液态组织的资源配置模型,则通过打破科层边界实现了要素的弹性组合 [4]。但组织记忆的碎片化风险也随之加剧,这对知识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演进轨迹观察,组织能力的构建已从资源积累导向转向架构设计导向,这种转变标志着管理理论的新范式正在形成。

三、柔性管理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交易成本理论视角

柔性管理的运行机制可通过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框架得以阐释。尽管该理论成功解释了组织形态的演变逻辑,但其静态分析框架难以完全捕捉数字技术带来的非线性变革,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拓展方向。

(二)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的重构构成柔性管理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代理问题的缓解程度与技术赋能水平呈非线性相关,过度依赖算法监控可能引发抵触效应,这种权衡关系构成了委托代理理论的新研究命题。

(三)制度经济学分析

制度环境与组织形态的共生演化关系为理解柔性管理提供了宏观视角。值得关注的是,制度分析需要超越单一国家样本,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制度距离对柔性管理效能的调节作用,正在成为新兴研究领域。

四、人工智能时代柔性管理的策略创新路径

(一)组织架构的弹性化重构策略

组织架构的弹性化重构策略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出显著的创新潜力。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形成柔性控制机制,使组织能够在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找到均衡点。从系统视角观察,这种转型本质上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变革的制度性响应,体现了技术驱动下的组织形态演进逻辑。

(二)雇佣关系的动态适配机制

雇佣关系的动态适配机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动态适配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与规则的双重创新,构建起既能促进效率提升又能维护公平底线的新型劳动关系框架。这种转型既是技术革新的结果,也是社会契约调整的必然要求。

(三)技能形成与再配置的生态系统技能形成与再配置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从系统论视角出发,技能生态系统的构建本质上是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前瞻性布局,其目标在于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本升级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创新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创新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出多层次的作用路径与复杂性特征。从治理视角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多主体协同与多工具联动,构建起既能促进技术扩散又能维护社会公平的制度环境。这种协同创新不仅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必要手段,也为未来经济形态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五、制度创新与政策协同框架

(一)劳动法规的适应性改革

劳动法规的适应性改革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展现出复杂的技术与制度交互特性。劳动法规的改革需要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稳定的双重目标,过于僵化的规则可能抑制市场活力,而过度宽松则可能导致劳动权益受损,这种张力构成了制度设计的核心挑战。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化机制

人力资本投资的市场化机制构建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维度。这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专项扶持政策予以缓解。从系统视角观察,市场化机制的成功运行依赖于多层次制度安排的协同作用,包括产权界定、契约执行以及监管框架的完善,这种综合性设计体现了制度创新的复杂性特征。

(三)技术治理与伦理约束体系

技术治理与伦理约束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创新激励与风险控制之间寻求平衡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隐私保护、算法歧视等伦理关切,这要求治理框架具备前瞻性与适应性。首先,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开放性原则,通过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商机制确保规则的包容性与可操作性。其次,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设立能够为技术研发提供价值指引,也是塑造负责任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这种双重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制度设计的精细程度与执行力度的匹配性。

结语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重新定义人力资源管理的边界与内涵,柔性管理的发展将不仅仅局限于工具与方法的优化,而是逐步迈向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构建,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韧性。

参考文献:

[1] 张雨 . 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J]. 经营管理者 ,2025,(02):72-73.

[2] 吕东可 . 柔性管理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电子商情 ,2025,(02):63-65.

[3] 陈朝群 . 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探究 [J]. 四川劳动保障 ,2025,(01):150.

[4] 魏巍 , 刘静 .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赋能员工越轨创新?——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34(04):1-11.

[5] 王海东 . 从组织行为视角解答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J]. 人力资源 ,2024,(24):34-35.

[6] 敖玲玲 . 柔性管理让人力资源更高效 [J]. 云端 ,2024,(51):106-108.

[7] 李佳璐 . 企业经济管理中柔性管理的价值及应用研究 [J]. 商业2.0,2024,(35):10-12.

[8] 王艳梅 .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自我领导的驱动路径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4,(34):154-156.

[9] 王艺霖 . 后疫情时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4,(2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