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育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

作者

吴娟娟 毛瑞霞 刘芬晓

河北省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沿村总校 056107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还能将数学知识迁移运用于实际生活,提升综合素养。本文围绕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设计、实施与反思,探讨其对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促进作用。研究指出,科学合理的活动设计、教师引导以及生活化情境的融入,是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数学实践;应用意识;小学教育;情境教学;素质培养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启蒙与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传统教学更注重概念传授和计算技能,而对学生将知识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重视不够。数学不应只是纸上演算,更应走进生活。为了打破“学用脱节”的教学瓶颈,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强调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开展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与操作,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培育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

数学实践活动是指围绕实际问题,通过设计任务、动手操作、数据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这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生活性与操作性,能够打破课本与现实的壁垒,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数学概念更直观的理解与感受。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实践活动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学生在“校园测量”“超市购物预算”“家庭水电账单统计”等活动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作为问题解决者参与到数学的实际运用之中。他们在过程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推理,逐步形成“数学能帮助我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此外,数学实践活动还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计算能力,更强化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多元能力的协同发展中形成综合素养,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设计实践活动的关键策略

一场高质量的数学实践活动,离不开前期的精心设计。教师需要基于课程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制定贴合实际、富有挑战的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既有教学价值,又具趣味性。

在活动主题选择上,应优先考虑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问题。例如,以“我的零花钱怎么花”为题,让学生记录并分析一周的消费支出,引出分类、加减法、平均数等数学知识。这种带有生活温度的任务,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实际理解力。

教师还应合理安排活动流程,明确学生的分工与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角色分担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过程中也应注重留有探索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多种解法,从而形成灵活的数学思维。

为提升活动成效,教师还应设置清晰的评价标准,不仅关注结果是否正确,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通过多维度评价,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升,将实践活动真正落实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三、实践活动中学生应用意识的表现与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过系统性实践活动锻炼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数学应用意识。他们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还能主动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数学不仅存在于课堂,更体现在买菜付款、计算时间、统计信息等日常场景中。当他们在“菜市场价格比较”“节约用水调查”等任务中学会使用四则运算、单位换算、绘制图表等技能时,其对数学的认知逐步从“课堂技能”转向“生活工具”。他们开始主动提出问题,如“我们家电费这月为什么比上个月高?”、“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快算出小数乘法?”这类问题的出现,正是应用意识逐渐内化的体现。

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也学会了反思与改进。通过不断试错与交流,他们懂得了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法,不再仅满足于“算出答案”,而是关注过程是否合理,方法是否高效。这种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具信心和策略意识,也为今后的学习形成了良好基础。

四、教师引导与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者。一个成功的活动设计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深度与参与度。

有效的教师引导,不是给出答案,而是通过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规划班级图书角”项目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空间、如何计算摆放数量、如何优化排列方式等。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数学知识,还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更高效的解法。

评价机制也是提升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传统数学教学偏重对正确答案的考核,而实践活动更应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思维发展和团队表现。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也增强了对活动结果的认同感。

教师还应定期总结活动成效,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亮点与不足,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实践活动档案库,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与依据,实现教学的可持续优化。

五、推动实践教学常态化的建议路径

要真正发挥数学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推动其常态化实施。首先,应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其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的综合能力。通过观摩课、教学沙龙、课题研究等方式,搭建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推动优质经验的分享与复制。

其次,教学资源的整合也是关键。学校可以建设“数学活动资源包”,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案例和素材模板,帮助教师高效完成教学准备。此外,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拓展学习空间,将家庭生活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评价方式也需相应变革。建议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学业评价体系,使其成为衡量数学素养的重要维度。通过引入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持续参与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真正实现“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教育目标。

结论

数学实践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场域,是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路径。通过情境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知识、培养思维、提升素养。教师的设计与引导、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协同支持,都是推动实践教学不断深入的关键因素。未来,应在教学改革中继续加强对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视,使其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学生全面而有意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莎,李嘉源,况秀林,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基于信息科技课程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5,(02):75-83.、

[2]姚忆.儿童玩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玩具世界,2024,(11):254-256.

[3]林彬.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培养路径探研[J].成才之路,2024,(36):77-80.

[4]阮雷.PBL教学法视角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以“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为例[J].数学之友,2024,(2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