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张爱薇
辽宁省凌源市瓦房店中学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真正意义的构建。所以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的事。教师要做的是指明方向,让他们去寻找,探索。如何呢?
一、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时间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时间大部分是老师在掌控,课下时间也被老师留的大量的作业所占用,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很少。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就是要从这两方面着手,首先,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逐词逐句的给学生讲解课文,将自己对文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以此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位读者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老师要做的是对学生不懂的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将学生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课下老师要减少作业量,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去反思当天学的内容,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自己的想法,成为有特长的学生。
二、教学过程多样化,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
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知识性,把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1、教学手段多样化,可使用多媒体等手段教学。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变单纯的读读答答为生动活泼的课内活动,寓教于乐、事半功倍。有位教师在教《鲁迅自传》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演示了从网上下载的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学生们在看投影、听配音、互相讨论等课内活动中了解了鲁迅先生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原本枯燥无味的课文,由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了。
2、课堂上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大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习惯听觉学习,有的习惯视觉学习,有的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学习,有的喜欢模仿文中人物语调神态,甚至摇头晃脑式的学习,如一位教师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当文中的先生读到“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时,“他总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有位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私塾先生的神情举止,入木三分地再现了老先生的迂腐形象,讽刺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他们的见解和主张,鼓励他们质疑创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快乐学习,全面提高各种能力。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思维飞扬起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教学中只有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才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课文知识的传授,又要适时地将课内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书本知识得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有位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给“桥”下一定义,一位学生回答道:“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几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一个小谷,或川流不息的街道,那就形成了一座桥(后者是立交桥)。”回答虽不精练但很精彩,博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课堂上老师要处理好“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尺度,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直接查找有关资料、书籍,延伸拓宽课堂教学。
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平等,构建“和谐共生,互动共赢”语文高效课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适当放权,将语文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则是适当点拨和积极引导,正确的使用教学权利,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乡愁》的诵读欣赏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学习边感受自己的故乡,走上讲台诵读赞美自己的家乡,也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然后以“我的故乡”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最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选,这样远比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盲目抄袭他人之作更有教学意义,更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此外,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舞台的同时,也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大胆想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推动力,是创新的开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话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遐想,假如天帝没有命令操蛇之神搬走两座大山,愚公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会继续挖山,并嘱咐子子孙孙一直下去;而有的学生就会认为愚公会干了一段时间后放弃移山;还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会带领子孙搬家,搬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去居住,学生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老师不能对个想法做出否定的判断,因为每个想法都是合理的。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对一些事物产生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就能使其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期实现 " 教是为了不教 " 的最终目的。确实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索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获得真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