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哈尼族医药与现代生物医药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挑战分析

作者

李晓雪

云南省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 665000

一、 哈尼族医药的独特价值与研究现状

哈尼族医药是在其迁徙历程和云南南部山区环境里孕育出来的,它融合了原始宗教信仰像“摩批”“贝玛”与生产生活实践智慧,哈尼族医药有以下这些特点以经验为主导,哈尼族医药缺乏系统理论体系主要靠世代相传经验积累和实用技能且重视治疗效果,独特的病因与分类,哈尼族医药基于“二统学说”即人体结构、“土杰毛若”也就是通畅则无疼痛以及“三道、五因学说”认为口、鼻、肠是致病途径风、火、水、寒、热失衡导致疾病,疾病被分为风、热、火、寒、凉等不同类型且这些类型之间相互影响比如风能生火,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哈尼族医药病因常与神灵、自然和谐破坏相关联从而形成“神药并用”诊疗方式,诊疗方法多样,在药物方面哈尼族医药擅长使用当地动植物鲜药,内服方面强调“以色治色”如用黄色药物治疗黄疸、“以形补形”和“以脏补脏”如用苦果炖猪肾治疗肾炎,外用方面则有外洗、擦拭、熏蒸等方法,物理疗法包括针挑、灯火灸、刮痧、拔罐等,药膳文化底蕴深厚,“药食同源”思想深入哈尼族人民生活,普洱的“端午药市”是重要药膳植物交易场所,调查显示元阳县药用植物多达 153 种红河州有数十种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传承面临危机,由于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医药知识主要靠口头传承和心领神会方式且常存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现象,此外因居住分散、支系众多系统理论逐渐流失经验不断消逝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这些独特文化和资源为哈尼族医药与现代医药融合奠定基础但其传承困境亟需系统性干预措施 [1-2]。

二、 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理论体系的差异性和沟通的困难体现为哈尼医药核心概念如“风、热、寒”病因观及“三道五因”理论难在现代生物医学分子层面找到对应解释,导致理论翻译存在很大鸿沟,且传统经验性诊断方法缺乏实验室检查等客观量化指标,使得疗效难以用现代科学标准评估,知识传承与研究基础的薄弱表现在过去依赖“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口头传承模式易造成传承链中断导致宝贵经验快速流失,现有的资料多为零散验方和区域性调查研究缺乏对整个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研究,同时精通哈尼族文化医药又掌握现代科研方法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现代研究方法应用上的瓶颈在于复方鲜药配伍复杂性使单一成分研究难模拟协同效应,循证医学评价受病例标准化困难和安慰剂设置受“神药两解”文化制约等因素影响,此外珍稀物种利用与生态保护存在冲突且传统知识采集需遵循“知情同意”和“惠益分享”原则,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障碍是群体共有的传统知识难通过现行专利制度保护易引发“生物剽窃”争议,民族药注册审批路径不完善且药食同源产品监管存在缺位,因缺乏科学理论支持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且消费者认知度低,核心问题是理论体系的隔阂、传承的危机、技术适配性的不足以及制度上的缺位共同制约了哈尼医药的融合发展进程[4]。

三、 未来融合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可采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从野外考察和知识保存两个层面,对“摩批”、“贝玛”等古老中医进行系统的访谈,以音、影、文等多种方式,对其诊治经历进行全面、全面的记载,并对其诊治经历进行实时更新,并对濒危知识进行抢救性保存;在科学架构上组织多学科小组,对“五因”、“三道”等“以形治形”等核心理念进行现代阐释,探讨其与当代生理学、病理学的内在关系,“三道”通路学说与粘膜屏障机能生物学相关性,以科学阐释中医经典疗法为切入点,以“以脏补脏”为切入点,开展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医经典疗法的现代化应用研究模式创新,采用全基因组代谢组等多学科联合分析哈尼族药对多靶标增效机理研制新型纳米载药与缓释剂,以提升中药生物利用率为目标开展实际研究与适应临床研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功效的中药药效评估指标体系[5]。构建可持续的工业生态,开展以赤鳞蝾螈为代表的珍稀品种的人工繁育和替代品的培育;创建按照优良的农业生产规范的 GAP 中药材种植基地,保证原料质量;以风湿肾病、食疗、保健为主要方向,研制新型的中药功能食品和以中医为基础的新型制剂和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医疗器械,并以哈尼族为主体,以利益共享机制和中医药为核心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工业生态体系[6]。拟通过与各大药厂、哈尼族的代表等多学科的协作,建立起具有现代医学科技的高水平、高水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并结合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开展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6]。加强体制保证和文化认同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打通医院制剂进入市场的壁垒,通过博物馆展示、卫生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民众对民族医药的认识和文化认同,拓展其市场。

四、 结论

总之哈尼族医药蕴含独特健康智慧,与现代医药融合是创新传承、服务健康的必然趋势。需通过抢救保护、科技研究、产业开发及多方合作,实现其从经验到科学的现代化,贡献“哈尼智慧”。

参考文献

[1] 吴佼玲 .《生物多样性公约》下农业传统知识的中国法内涵研究 [D]. 云南财经大学 ,2023.

[2] 戴琳 . 哈尼族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D]. 云南大学,2018.

[3] 裴盛基 . 封面植物的学术透视 [J]. 西部林业科学 , 2024, 53(4):F0002.

[4] 杨小龙 , 康利平 , 杨健 . 民族植物资源化学与生物活性研究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2.

[5] 阳敬 , 兰慧 , 李姝梅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白刺花药用资源调查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2018, 27(15):3.DOI:CNKI:SUN:MZMJ.0.2018-15-007.

[6] 阳敬 , 兰慧 , 李姝梅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白刺花药用资源调查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2018, 027(015):21-23.

课题: 云南省普洱市科技局自筹项目 哈尼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 编号:ZCXM2024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