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浙美版教科书中神话题材美术作品的中华民族之美

作者

杨方丽 指导老师:孙凤娟

铜仁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引 言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于神话的概念,鲁迅认为神话大致是一种“神格”作为核心,衍生出的相关叙说,人们开始有了信仰和敬畏之心,开始歌颂神的威灵,美化坛庙。久而久之,关于神的文物产物越来越丰富,神话还是美术、文章的源头。神话中蕴含的敢于斗争、勇敢善良、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以及雍容华贵、繁荣富强的历史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

美术教科书是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教材,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探究浙美版教科书中神话题材美术作品蕴含的中华民族之美,提高美术教育在文化传承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中华民族之美是多层次的,它的美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文化等方面,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之美的深厚底蕴。美术教科书具有育人的作用,通过分析教科书中神话题材美术作品蕴含的中华民族之美,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之美,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美

(一)斗争反抗彰显民族精神

八年级上册的第四课《动漫天地》中《大闹天宫》,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邻域课程。动漫是中小学最喜欢的艺术门类之一,动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部作品不仅是因为这是一部经典的动画作品,还因为它融合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们在感受传统东方美学魅力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感受传承中华民族之美。

《大闹天宫》诞生于 1926 年,标志着中国动画史进入巅峰时代。该部动画片讲述了主角孙悟空大闹龙宫和地府后,被天界招安为弼马温,因得知职位低,怒返花果山,玉帝派天兵前来讨伐,被孙悟空打的落花流水,之后天庭再次招安,封其为齐天大圣,奉旨管理蟠桃园。之后因为醉酒搅乱了蟠桃盛宴,遭受各种刑罚,最后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

《大闹天宫》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影响深远,艺术风格上采用了传统的水墨画技法,抓住了民族色彩的特点,运用了藏青、土黄、土红等色彩鲜明的颜色,传达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之美。从角色造型、动态以及配乐上广泛吸收了京剧、戏曲、脸谱等传统文化,如其中的“七仙女”形象参考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猴山水帘洞大门打开的形式借鉴了京剧中的开场;孙悟空面部大量的红色色块,暗示了孙悟空忠勇狭义、正面的形象。

《大闹天宫》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之美的代表,孙悟空斗士的形象彰显了他敢于斗争、勇于反抗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紧密相连。梁启超是我国最早提出“中华民族精神”相关概念的人,他认为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生生不息,与其民族精神有关。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要的到发展和弘扬,需加强青年的教育将希望寄予青年。中华民族具有斗争的民族精神,在数千里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展现着不屈不挠、勇于反抗的精神。在古代,百姓遭受苛政压迫,陈胜、吴广率先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反抗秦朝暴政,发起了农民起义。这种面对压迫勇于反抗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 自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宝贵的民族精神,照亮着我们民族前进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

(二)善良孝亲传承民族基因

《动漫天地》中同时出现了《宝莲灯》。这部作品在场景、角色、色彩运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借鉴,宝莲灯里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善良、亲情、勇敢等美德的理解,学生对动漫感兴趣的同时,引导向上感悟理解祖国的文化认同,民族自信。

诞生于 1999 年的《宝莲灯》,讲述了沉香母亲三圣母偶然下凡,与凡人相爱,并生下儿子沉香,因此触犯天条,天庭派二郎神带兵捉拿三圣母,并将她镇压在华山之下。自此,沉香踏上了营救母亲的征程,最终手持神斧劈开华山,成功救出母亲。沉香身为凡人,却敢与天神抗争,他的勇敢与孝心感动了天地,成为民间传颂的佳话。

这部作品的整体色调采用蓝绿黄系颜色,色彩的运用跟剧情有关,例如在人间时,色调是明亮充满生机的,在天宫时,整个天宫的色调为蓝色调夹着着绿色与黑色,给人一种威严又压抑的氛围。影片中的场景运用了大量的山水画的元素,如绚丽的花海、古老的山林、浩瀚的云彩等。此外音乐和音效也十分出色,融入了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这些多元素的融入,不仅为该故事增添了独特的视觉体验,还能使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宝莲灯》的故事中,沉香始终坚守救母的信念及劈山救母的行为,展示了中华传统美德——孝道。他的行为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与正义,并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的传统孝道观念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比比皆是,古有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侍奉母亲的典范,当今越来越多的动漫都在传递中华民族精神,如《哪吒 1》《长安三万里》《大圣归来》等电影。国产动漫的崛起,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支撑与我们熟知的形象传递的民族精神内核。

二、中华民族的历史之美

(一)慈悲智慧厚植民族善根

九年级上册的第九课《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属于欣赏评述类,其中出现的《敦煌莫高窟第 45 窟彩塑菩萨》这件作品,从雕塑、绘画、书法、壁画、工艺美术多方面展现了唐代艺术的多样性,多角度展现唐代美术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历经北朝、隋朝、唐朝等朝代的兴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敦煌莫高窟第 45 窟,覆斗形顶殿堂窟,西壁开一敞口龛,置彩塑造像,南壁翚观音经变,北壁绘无量寿经变,均为盛唐的原作。彩塑菩萨形式上是一位慈眉善目,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美神形象,形体呈现“s”形构图,面容清秀、身材修长,斜披着天衣,腰束长裙,轻柔的长裙向后飘扬,展现出丝绸衣料的柔软质感,裙上描金,描绘有团花、卷草,色泽艳丽,彰显着含蓄、优雅、恬静的独特气质。

菩萨的形象是以无量的智慧引导迷途的众生走出困境,凝聚了人们对理想人格追求与摆脱苦难的渴望,救苦救难的精神是为一切困苦的生命带去希望,对普渡众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许多的人,林则徐就是其中之一,他始终以慈悲为怀,救助难民。1839 年鸦片肆虐,在林则徐的措施下,大多吸毒者们摆脱了毒瘾的残害。中华民族之美美在民族精神的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每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引领着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浪漫庄严延续文化脉络

第九课《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中同样在盛唐时期出现的《敦煌莫高窟第 320 窟》作品,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感受敦煌壁画的传统技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敦煌莫高窟第 320 窟,展现出繁荣昌盛的大唐景象。在此背景下,莫高窟的佛教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室覆斗形顶,西壁开佛龛。而当中四飞天壁画正是唐代飞天的典范,壁画内容为四飞天每两身一组绘在主尊阿弥陀佛的华盖上方,前两身在左右两侧,一手撒花,一手接引,姿态优美。后两身紧随其后。两组飞天前后呼应,整个画面由飞天、流云以及绚丽的色彩组成,生动再现了西方极乐世界。敦煌壁画色彩以土红为底,青绿赋彩,其中神秘的“黑飞天”,是由于绘画颜料中铅的氧化,导致部分颜色变成了黑色。飞天形象通常被描绘成借助云彩飞行的天神,有着自由、吉祥、美好的寓意。

中华民族之美美在历史文化的延续,敦煌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聚集地,也是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新形态,充分彰显了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四飞天壁画巧妙地将庄严的宗教主题与浪漫的艺术表现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带来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壁画中的色彩层次丰富,画工气势宏大。壁画以红、绿、黄、金为主色调,反映了盛唐艺术的富丽与奢华,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自信,以及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四飞天壁画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敦煌地区的艺术风格,也为研究唐代绘画技法、服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中华民族的华器之美

(一)自强不息铸就民族气魄

九年级上册《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里《鎏金铁芯铜龙》的出现,展现了唐代精湛的工艺技术。“龙”是华夏民族的符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承载了勇猛无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通过神话中的符号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情感做出贡献,加深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鎏金铁芯铜龙,1975 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草坪坡,是中国古代最高超的工艺之一。工匠精心塑造了龙曲身飞舞、从天而降的灵动姿态,此飞龙铁铸内心,铁上包铜,铜上鎏金,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工艺繁杂,在唐代金属铸造工艺品中极为罕见,因而格外珍贵。从造型上看,龙身弯曲成“s”形,头高扬角后伸,大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前肢蹬直,用力着地,极富动感,浑身散发着雄浑的力量美。背上点缀着两朵祥云,给人一种腾云驾雾的视觉体验。

传说轩辕黄帝为了让华夏各部统一,取各部图腾的精华如兔眼、牛耳、鹿角、驼头、鱼鳞、虎掌、蜃腹、蛇颈组合在一起,从此龙的形象就诞生了。在各民族中龙不止这一种形象,这既体现了龙具有包容的精神,也体现着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和而不同。他们将这一符号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延伸出许许多多地有关“龙”的作品。对龙这一符号的崇拜,也反映了民族的融合是势不可挡的。在古代龙被尊崇为皇帝的象征,随着封建帝制的结束,龙不再是皇权的专属象征,而是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猛无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种精神生生不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特质。鎏金铁芯铜龙原有两件,但另一件的残损十分严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展开了对残损铜龙的修复工作,通过复杂工序,逐步攻克了技术难关,最终让铜龙重新焕发了活力,他们赋予了文物第二次生命,充分展现了自强不息、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精神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二)和谐吉祥勾勒民族愿景

同时《恢弘灿烂的唐代美术》里还有《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铜镜》这件美术作品。同样展现了唐代极高的艺术审美和技艺,纹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境上的各类纹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铜镜》1956 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在铸造工艺上,采用的是金银平脱工艺,该铜镜正面锈迹斑斑,但是镜背面保存完好。钮周围为银片莲叶纹,主题纹样为四只口衔绶带的鸾凤,首尾相接、展翅飞舞,奋翅鼓翼的形象栩栩如生,四只鸾凤展现了对称的韵律美,四周还装点着金丝挽成的同心结。金箔鸾凤和银箔花卉在黑褐色漆底地衬托下,显得绚烂夺目。铜镜上的纹样有着不同的寓意。“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连”谐音,有着和谐、吉祥、爱情美满的寓意;鸾凤,被人们认为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吉祥鸟,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代表着对繁荣富强的向往;而“绶”与“寿”谐音,蕴含着长寿不老的美好寓意。

唐代铜镜不仅题材新颖,纹饰华美,而且在铸造工艺上也极具创新,铜镜不仅以独特的实用功能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着“破镜重圆”、“大圆镜智”、“明镜高悬”等文化内涵。《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铜镜》由里到外地展现了和谐、吉祥、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之美,铜镜得精致工艺、优雅纹饰以及丰富内容,这种做工精细、费时费力的工艺,因此造就了精美绝伦得器物。使得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结语

神话故事犹如丰富的文化宝库,是构成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神话题材美术作品,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描绘各种传奇人物和经历,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神话故事传递的精神,揭示着这个民族的品格特征,再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敢善良、自强不息的伟大形象。这些生动的民族精神写照,代代相传,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瑰宝,使得民族精神在传承中延续、在延续中发展。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使我们在世界文化及当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更滋养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传统文化还是一个民族历史、思想、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育的进程中,注重美术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之美,通过神话题材美术作品的分析,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神话故事承载的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艳梅 , 张晗婧 . 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之美——基于统编语文教科书中神话选文的分析 [J]. 中国民族教育 ,2023. 阿布都哈德 . 创世神话与共祖隐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生性叙事 [J/OL]. 西北民族研究 , 2024.

[2] 李宁阳. 历史根基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西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3] 刘殿波 . 心中有爱 , 苦难也会变财富——动画电影《宝莲灯》赏析 [J]. 快乐作文 ,2022.

[4] 让文物说话 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N]. 大同日报, 2024.

[5] 龙嘉允. 当代中国的神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D]. 西北民族大学, 202

[6] 邱丹桦 . 浅析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的艺术特点 [J]. 东方收藏 , 2022, (10): 3

[7] 郑祺健, 杨成文. 动画片《大闹天宫》的艺术特点和民族风格 [J]. 美术大观, 2015

[8] 管慧勇. 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设计教学内容研究[C]. 华东师范大学.2006.

[9] 韩琴 . 慈悲为怀 救苦救难——林则徐的观音信仰 [J]. 闽江学院学报 , 2008, 29 (06):33-38.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2024 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科书中神话题材美术作品的中华民族之美——基于浙美版教科书的分析》(项目编号: S202410665189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