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适宜性的林草种质资源迁移保护策略研究
田清文
内蒙古质真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温升高、降水格局改变等因素对林草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林草种质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原有适生区域的气候条件发生改变,使得部分林草种质资源面临生存危机。传统的就地保护方式已难以满足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保护需求,基于气候适宜性的种质资源迁移保护策略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途径。开展相关研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气候变化对林草种质资源的影响
(一)对地理分布的影响
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变化,林草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范围发生显著改变。许多物种的分布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移,以寻找更适宜的气候条件。例如,一些原本分布在低海拔地区的温带树种,因气温升高导致原有区域不再适宜生长,开始向高海拔的凉爽区域扩展;而草原植被中,部分喜温草种的分布边界也逐渐向北推移。然而,由于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的限制,物种的迁移往往受到阻碍,导致部分物种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甚至面临灭绝风险。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候变化改变了林草种质资源的生长节律。气温升高使得植物的物候期提前,如春季发芽、开花时间提前,秋季落叶时间推迟。这种物候期的变化可能导致植物与传粉者、天敌等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失调,影响植物的繁殖和生存。此外,极端高温、干旱等气候事件增加,会对林草植物造成生理胁迫,影响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导致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例如,长期干旱会使植物根系无法获取足够水分,造成植株枯萎;高温热浪可能灼伤植物叶片,破坏细胞结构。
(三)对遗传特性的影响
长期的气候变化压力会促使林草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为适应新的气候条件,植物种群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频率改变等遗传变异。然而,这种遗传适应过程相对缓慢,难以跟上快速变化的气候节奏。同时,由于物种分布范围的破碎化和隔离,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减少,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使得林草种质资源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进一步减弱。
三、基于气候适宜性的林草种质资源迁移保护理论基础
(一)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生态位,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资源利用空间和功能地位。基于气候适宜性的种质资源迁移,本质上是寻找与原物种生态位相似或互补的新区域。通过分析物种的生态位需求,包括温度、降水、光照、土壤等环境因子,能够确定适合种质资源迁移的目标区域,确保迁移后的物种能够在新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二)气候模型
气候模型是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和评估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的重要工具。利用全球气候模型(GCM)和区域气候模型(RCM),可以模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结合林草种质资源的生态需求,将气候模型预测结果与物种的气候适宜性数据相结合,能够为种质资源迁移提供科学的目标区域选择依据,评估迁移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三)生物地理分布模型
生物地理分布模型(如 MaxEnt、GARP 等)通过整合物种的现有分布数据和环境变量数据,能够预测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潜在分布范围。在林草种质资源迁移保护中,利用生物地理分布模型可以模拟原物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宜分布区域变化,以及在候选迁移区域的潜在生存能力,为确定迁移目标和路线提供量化分析支持。
四、基于气候适宜性的林草种质资源迁移保护策略
(一)种质资源迁移评估
1. 资源调查与分析
开展全面的林草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物种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等基础数据。分析不同物种对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因子的耐受性和需求,确定其生态位特征。同时,评估现有种质资源的生存状况,识别受气候变化威胁较大的濒危物种和关键种质资源。
2. 目标区域筛选
结合气候模型预测的未来气候数据和生物地理分布模型的模拟结果,筛选出与原物种生态位相似的潜在迁移目标区域。考虑目标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植被覆盖、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等因素,优先选择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等具有良好生态基础的区域,确保迁移后的种质资源能够融入当地生态系统,减少生态入侵风险。
3. 风险评估
对种质资源迁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迁移过程中的运输风险、新环境的适应风险、与当地物种的竞争风险以及潜在的生态入侵风险等。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迁移方案的可行性和风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二)种质资源迁移实施
1. 迁移技术选择
根据不同林草种质资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迁移技术。对于种子资源,可采用低温保存、干燥处理等技术进行长途运输和储存;对于苗木资源,要注重根系保护,采用带土球移植、容器育苗等技术,提高移栽成活率。在迁移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的植物检疫规定,防止病虫害传播。
2. 迁移时间与方式
选择适宜的迁移时间,一般在植物休眠期进行迁移,以减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于一些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物种,可采用逐步迁移的方式,先在目标区域建立引种驯化基地,对种质资源进行适应性培育,待其适应新环境后再进行大规模迁移和种植。
3. 后期监测与管理
建立种质资源迁移后的长期监测体系,对迁移种群的生长状况、繁殖能力、生态适应性等进行跟踪监测。定期采集样本进行遗传分析,评估迁移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同时,加强对迁移区域的生态管理,及时处理与当地物种的竞争矛盾,防治病虫害,确保迁移种质资源的稳定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五、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基于气候适宜性的林草种质资源迁移保护策略是应对林草种质资源生存危机、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林草种质资源的影响,以生态位理论、气候模型和生物地理分布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科学的种质资源迁移评估、实施和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林草种质资源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迁移保护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林草种质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张明珠 , 叶兴状 , 刘益鹏等 . 基于 SSPs 预测格木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2,44(04):54-65.
[2] 吴华 . 大苗木移植技术浅析 [J]. 山西林业 ,2020,No.267(04):32-33.
[3] 郭恺琦 , 姜小龙 , 徐刚标 . 薄片青冈潜在适生区及气候变化对其分布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21,40(08):2563-2574.DOI:10.13292/j.1000-4890.2021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