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研究
李盈盈
苏州高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江苏 苏州 邮编215011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资源的利用率与变化情况早已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要点。而耕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所在,同时还是保障粮食安全以及粮食产量的核心因素之一。本文则通过研究和分析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与造成耕地变化的具体原因,汇总出了几点有助于提升粮食整体产量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耕地资源;利用;变化;粮食生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耕地始终是一个关键性条件。我国人口资源较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较少,如果不能采取积极措施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便极有可能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正经历着较为深刻的变化与调整,这一变化也包含了土地质量的变化。而耕作作为基础所在,几乎任何较为明显的变化都会对粮食的生产能力带来影响。
1 耕地质量变化对生产能力的影响
1.1耕地变化的种类
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多,也分为了多种类型,但统筹而言主要分为两种。一方面是耕地的化学性变化。在该种变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比如说土壤的酸碱程度、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另一方面则是耕地的物理性变化。该种变化受到土地的质地、密度、水分等因素影响。[]
1.2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具体而言:
化学性变化带来的影响。化学性变化会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环境带来影响,从而影响了农产物质量和产量。比如说,土壤酸碱度的变化可能导致某些养分的流失或固定,从而影响作物的吸收和生长。土壤养分含量的减少可能会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下降,而养分含量的增加则可能导致作物生长过旺,影响作物的品质。
物理性变化带来的影响。物理性的变化会直接决定土地的透气性和保湿度,对农业灌溉、水分管理带来了影响。比如说,较硬质地的土壤会让水分渗透的速率变慢,从而影响了农作物的水分供给。另一方面,土壤的密度还关乎着土壤紧实程度,太过于紧密的土壤密度会减少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影响作物的健康和产量。
2 耕地变化原因剖析
2.1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迈上了新的台阶也预示着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其中。这样的变化直接导致了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以及耕地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来说,城市化的建设所需的耕地往往都是较为优质化的耕地,这些耕地一旦被征用就难以恢复原本的农业生产功能,从而加剧了耕地资源的紧张。
2.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会给耕地的结构带来破坏,也会影响耕地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农民为了追求高质量的农作物生产效率,采取了过度施肥、过度灌溉等手段,这些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带来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但长久来看却对土壤带来严重的物理及化学性伤害。比如说,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发生板结的情况,从而对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带来了影响。[]
2.3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和降雨量波动,不单单会对土壤的干湿程度带来影响,还会对土地的肥力以及耕作方式带来影响。特别是发生极端的天气条件,如干旱和洪涝事件,将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进而影响了粮食安全的稳定性。
2.4不合理的开垦方式
过度的煤炭挖掘、采石等都是不合理的开垦,毫无疑问这种行为会让土地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同时,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开发也属于不合理的开垦范畴,都会对耕地的质量带来损害。比如说,过度的开垦导致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破坏土壤结构,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壤开始变得贫瘠,进而影响耕地的生产力。这种对土地资源的不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还可能对未来几代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3 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应对耕地质量变化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必须做到从源头抓起,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渗透而行。
3.1 强化耕地保护政策,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为了增强粮食安全生产的稳定性,首先要做的就是保障耕地的稳定性、持续性。在该方面,要注重严格制定“耕地非农化使用”的相关策略、方针和制度。不单单要从法律法规层面抓起,更好做好相应的查处、监督和惩罚,在根本上带动耕地资源的健康化、完善化、完整化,避免耕地被非法占用或过度开发,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例如,针对耕地污染问题,要进一步地解决工业垃圾、废气收集处置问题,加强一般工业固废、气体和危险废物的管理力度,在涉危重点企业加强监管的基础上,重点排查施工工地、化工工厂、电厂等废气排放和处置情况,严控废气和废物的污染。[]
3.2 积极推广科学生产,减少耕地土壤的负面性和破坏性
推广科学的生产方式,既能够对耕地土壤带来有益的支撑,也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在该方面,要通过合理的施肥推广、科学的灌溉宣传等举措,积极吸纳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科学生产”的进程中。同时,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也是减少耕地土壤遭到破坏的有力举措。通过更为环保和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助推粮食生产既“环保”,又“增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3.3 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力和防御力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显著,因而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该方面,可以通过开发与推广抗旱、抗涝、抗病虫害等抗逆性作物品种,以及改进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时间等举措,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气候治理方面,还可以将各行政职能部门、国有企业、管委会等单位相互串联,共同签订《责任追究责任书》,督促相关单位依法履行气候治理保护职责,加强对各单位、部门履行气候治理主体责任的考核。也可通过联合公安、纪检、检察院等司法部门,对存在严重违反气候治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严格处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由此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相关举措的有序实施,既能够有效降低因耕地变化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亦能够对粮食产量的整体提升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中,还要立足社会实际,着眼农业发展趋势,特别重视耕地变化对保障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时刻秉持着“民以食为天”的标准,加大气力、压紧责任、创新举措。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并且真正实现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