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企业数据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吴静
身份证号码:372925198910260927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数据中心作为数据与业务核心枢纽,其网络安全直接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各类网络威胁的频发,使得构建可靠的安全防护体系成为企业刚需。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整合多层面防护手段,能有效抵御安全风险。
一、企业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相关概述
1.1 企业数据中心的功能与特点
企业数据中心是企业数据存储、处理与交互的核心枢纽,主要承担数据集中管理、业务系统运行支撑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从数据管理来看,它整合企业内部各类业务数据,实现统一存储与备份,保障数据完整性;在业务支撑方面,为 ERP、CRM 等核心系统提供稳定运行环境,确保业务流程连续。其特点体现在高度集中化与协同性,通过网络将分散的终端与服务器连接,形成一体化操作体系。
1.2 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核心要素
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以多层防护、动态防控为核心,涵盖物理安全、技术安全与管理安全三大要素。物理安全聚焦硬件设施防护,包括机房环境控制、设备防盗与防破坏等,避免因物理环境异常或人为破坏导致网络中断。技术安全依托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构建网络边界与数据传输的安全屏障,抵御外部攻击与内部非授权访问。管理安全则通过制度规范与人员管控实现,如制定操作流程、开展安全培训、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等,从流程与意识层面减少安全风险。
1.3 企业数据中心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企业数据中心存储大量核心数据与业务系统,其安全直接关系企业运营与发展。一旦遭遇网络攻击或数据泄露,可能导致业务系统瘫痪,造成运营中断;核心数据如客户信息、商业机密泄露,会损害企业声誉,甚至引发法律风险。有效的安全防护能保障数据完整性与可用性,确保业务系统稳定运行,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二、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企业数据中心的构建
2.1 防护体系构建的原则
防护体系构建需遵循纵深防御、动态适配、权责清晰三大原则。纵深防御要求从物理环境到数据应用的全链条设置防护节点,避免单一防护失效导致整体风险。动态适配强调根据业务变化与威胁演进调整防护策略,如新增云端业务时同步升级边界防护规则。权责清晰则需明确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确保防护措施落地有人监管。
2.2 物理安全防护层面构建
物理安全以环境可控、访问可管为核心。机房选址避开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内部采用恒温恒湿系统,配备火灾报警与气体灭火装置,防止温湿度异常或火灾损坏设备。设备部署实行分区管理,服务器区域与办公区域物理隔离,关键设备加装防拆卸标识与锁具。访问控制采用多因素认证,如指纹、门禁卡组合,仅授权人员可进入机房,同时安装监控系统记录出入情况。定期对线路与设备进行巡检,及时更换老化部件,消除物理隐患。
2.3 网络安全防护层面构建
网络层防护通过边界隔离、动态检测构建屏障。在数据中心网络边界部署下一代防火墙,根据 IP 地址与端口设置访问策略,限制外部非授权接入。内部网络按业务类型划分虚拟子网,如财务系统与办公系统隔离,避免单一子网被入侵后扩散风险。部署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识别异常数据包与攻击行为并自动拦截。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传输,防止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2.4 数据安全防护层面构建
围绕数据生命周期保护。数据安全分为数据生产环节、存储环节、使用环节及销毁环节,在数据存储环节采用数据加密存储与多重备份,对一些重要的数据采用异地备份,并且定期测试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在数据使用环节采取控制权限的方式,比如一个普通的员工仅仅能够查看数据一部分,只能够查看而不能更改,而进行一些数据更改的操作,仅仅能由管理人员执行,并且必须是双人同时进行管理。实行数据的脱敏,比如在一些非生产环节中利用数据时,去除掉其中的标识信息,以防止泄露一些隐私性的数据。
2.5 管理安全防护层面构建
安全管控借助安全策略、安全培训形成安全效果。在安全规范层面上编写设备运维、权限获取、异常上报等安全管理规章,规定安全规范及违反的问责条例。组织开展安全培训工作,可根据岗位设置培训内容,技术人员可安排渗透、漏洞修补等课程,普通员工可注重对弱口令、钓鱼邮件等方面的内容;制订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网络安全事件、数据信息泄漏事件等,可通过举办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来提高网络应急响应效率。
三、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企业数据中心的实践应用
3.1 防护体系的部署与实施过程
具体实施中,考虑整体性和协调性,安全防护的分级、分阶段逐步推进。先期了解中心建成后的网络情况及网络现状,了解使用的主机、网络结构等,考虑攻击和破坏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了解确定安全区域和重要系统等。在中心机房防护建设过程中先进行场地布局,进行建筑、设备等环境的安全规划,进行防盗和温湿度检测,同时对物理安全进行控制,安装入侵探测器,加强保护措施,安装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并逐步进入控制策略配置等。网络层实施前首先将网络安全范围进行明确,划分安全分区和保护等级,划分不同的子安全域,为不同安全域之间提供受控接口。针对中心的网络安全,并将物理数据的加解密方式进行全面的安排,优化进行数据转换和脱敏。最后以制度建立进行实施,将安全管理方式和数据库系统安全、主机等系统进行安全制度设计。
3.2 实践效果评估
实战成效从防御性、支持性、提升性三个方向进行分析。防御性采取模拟攻击试运行评价结果,核查边界防火墙对非正常流量的屏蔽情况、入侵检测设备对攻击流量检测的速度、数据加密对非法访问的有效率;监测和对比实施前后安全事件发生率,评估防御能力的加强程度。支撑性是指评估实施前后数据信息系统的网络传送延迟是否处于规范范围内、数据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是否兼顾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的使用便捷。提升性评估的指标主要是核对防病毒制度施行情况、防病毒机检次数是否达到要求、人员安全测试考核分数的提高程度。评估结果应用于防御性政策的调整,构建“部署—评估—调整”的闭环体系。
结语
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企业数据中心的构建与实践,通过多层面防护与闭环管理,有效提升了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其不仅抵御了各类网络风险,也为业务高效运转提供支撑。随着网络威胁演变,需持续优化防护策略。以动态适配为核心的防护体系,将更好应对新挑战,为企业数字化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参考文献
[1] 周 云 竹 . 网 络 安 全 要 求 下 的 数 据 库 安 全 技 术 分 析 [J]. 无 线 互 联 科技,2022,19(19):150-152.
[2] 韩兵. 信息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