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作者

王文文

身份证号码:370302199004091127

一、引言

智能制造需实现生产全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传统制造模式存在机械与电气系统脱节(如设备联动性差)、生产柔性不足(多品种切换周期长)、数据协同缺失(信息孤岛严重)等问题,难以适配 “多品种小批量” 生产需求(换产时间超 4 小时)。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机械结构优化、电子控制升级与智能算法赋能,可实现 “机械动作 - 电气控制 - 数据交互” 的深度协同,显著提升生产精度(误差 ≤0.001mm )与效率(设备利用率 285% )。

在工业 4.0 与 “中国制造 2025” 背景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赋能手段。深入研究其应用场景与实施路径,对突破智能制造瓶颈、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机电工程与智能技术交叉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构成与应用优势

2.1 核心技术构成

机电一体化技术由四大模块协同组成:一是精密机械模块,聚焦机械结构优化,采用高精度传动部件(如滚珠丝杠,定位精度 ≤0.005mm )、轻量化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与模块化设计,提升机械系统的运动精度与响应速度(空载响应时间≤0.1s);二是电子控制模块,涵盖传感器(如光电传感器、力传感器,测量精度 ≤0.001mm )、执行器(如伺服电机,转速控制精度 ≤0.lr/min )与控制器(如 PLC、嵌入式系统),实现对机械动作的精准控制;三是智能算法模块,引入 PID 控制、模糊控制、机器学习算法,优化运动轨迹(如圆弧插补误差 ≤0.002mm )与动态响应(如负载波动时的自适应调整);四是数据交互模块,通过工业以太网(如 Profinet、EtherCAT)与工业总线,实现设备间数据实时传输(延迟≤1ms),支撑智能制造系统的协同运行。

2.2 应用优势

相较于传统制造技术,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高精度控制,通过 “机械 - 电子 - 算法” 协同,实现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精度控制(如精密加工精度达 0.0005mm ),产品尺寸一致性误差 ≤±0.001mm ,远超传统制造(误差 ≥±0.01mm );二是高柔性生产,支持多品种快速切换(换产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 10-30 分钟),适配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单次批量 50-200 件),通过程序调整即可适配不同产品加工需求;三是高协同效率,实现设备间、系统间的深度协同(如加工设备与物流设备联动),生产流程自动化率 290% ,生产周期缩短 40%-60% ,同时降低人工干预(人均管理设备数量提升 5-10倍)。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关键应用场景

3.1 智能加工领域应用

提升加工精度与效率:一是高精度加工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赋能的五轴加工中心,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多轴联动(定位精度 ≤0.003mm )、智能算法优化切削参数(如进给速度、切削深度),实现复杂曲面零件(如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表面粗糙度 Ra≤0.4μm ,加工效率比传统机床提升 30%-50% ;二是自适应加工控制,设备搭载力传感器与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切削力(波动超 ±10% 时调整参数)与振动值(超 3mm/s 时优化转速),避免刀具磨损与零件变形,刀具寿命延长 40%-60% ;三是无人化加工单元,整合加工设备、自动上下料机器人(如桁架机器人)与在线检测系统(如视觉检测,精度≤0.001mm) ),实现 “原料上料 - 加工 - 检测 - 成品下料” 全流程无人化,单元生产

效率提升 50% 以上。

3.2 自动化装配领域应用

保障装配精度与一致性:一是精密装配机器人,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 SCARA 机器人、协作机器人,通过视觉定位(定位误差 ≤0.005mm )与力控技术(力控精度 ≤0.1N) ),完成微小零件(如芯片、轴承)装配,装配间隙控制在 0.001⋅0.003mm ,避免人工装配的过盈或间隙超标;二是模块化装配线,采用机电一体化输送系统(如伺服输送线,定位精度 ≤0.1mm )与智能工装,将装配工序分解为标准化模块,每个模块由专用机电设备完成特定操作(如拧螺丝、涂胶),线体可根据产品型号快速调整,适配多品种装配(换产时间≤20 分钟);三是人机协同装配,协作机器人辅助人工完成重型部件(如发动机缸体)搬运与定位,通过碰撞检测(碰撞力≤50N 时停机)保障人员安全,同时提升装配效率(比纯人工提升 2-3 倍)。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应用中的实施要点

4.1 技术选型与系统集成

确保技术适配性:一是按需选型,根据生产场景(如加工、装配、物流)选择适配的机电一体化设备,高精度加工优先选用五轴加工中心、精密传感器,柔性生产优先选用模块化装配线、AGV;二是系统集成,推动机电一体化设备与信息系统(如 MES、ERP、CAD/CAM)对接,实现数据无缝交互(如加工参数自动下发、生产数据实时上传),打破信息孤岛;三是标准化接口,采用工业以太网、Profinet 等标准化通信协议,确保不同品牌机电设备间的兼容性,降低集成难度。

4.2 设备调试与精度校准

保障运行可靠性:一是分阶段调试,先进行单机调试(如设备空载运行测试、参数校准),再进行子系统调试(如加工单元、装配线),最后进行全系统联动调试(如加工 - 物流 - 检测协同),每阶段出具调试报告;二是精度校准,定期校准机电设备关键部件(如滚珠丝杠、伺服电机),采用激光干涉仪测量定位误差(误差超 0.005mm 时进行补偿),确保设备精度长期稳定;三是故障模拟测试,模拟设备故障(如传感器失效、电机过载),验证系统应急响应能力(如停机保护、报警提示),避免实际运行中故障扩大。

五、结论

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精密机械、电子控制、智能算法与数据交互的协同,在智能制造的加工、装配、物流、监测等场景发挥核心作用,可显著提升生产精度、效率与柔性。其应用需注重技术选型、系统集成与运维保障,确保与智能制造需求深度适配。当前需进一步突破高精度传感器、智能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降低设备成本与应用门槛。

参考文献

[1] 张玲军,何鑫涛,俞峰,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研究[C]//2025 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陈俊杰,丁琦.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C]//2025 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3] 王修福.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C]//新技术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