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作者

林润瑜 陈晓儿

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课程思政一体化视域下优秀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FZ2023ZX002

摘要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师从情境创设、涵泳品味、思辨探究、读写拓展等教学实践,探讨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力求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   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    教学实践

一、引言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集中体现了儒、道、墨、法等学派的思想精髓。先秦诸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先秦诸子选文不仅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索一种能够深度挖掘先秦诸子思想内涵,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深层次培养,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激趣引领,创设文化情境

统编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精选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先秦经典文本,这些文本不仅具有深远的思想,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教师可通过还原历史语境、角色代入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1. 激趣引领,创设悦读情境

依托信息技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比如教师在教学前,播放《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系列纪录片,让学生提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春秋》《众声》等。教师可有效利用多媒体、借助AI模拟古代生活场景,还原历史语境等,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创设悦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传统文化。

2.讽诵吟咏,感悟经典韵味

在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诵读是理解思想内涵、感受语言韵律和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诸子散文的深层意蕴,通过声音的沉浸式体验,感受先贤的精神境界。

教学时,诵读可采取进阶式、多样化的方式。如读准字音、断句的基础诵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后,通过重音、拖音表现逻辑重点的文意诵读; 角色代入融入情感体验的情思诵读等方法开展诵读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学生不仅能突破文言隔阂,更能以“声”入心,在语言的抑扬顿挫中触摸先秦诸子的精神世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沉浸式体验。

(二)沉潜品味,探究传统文化内涵

高中学生虽具有一定文言功底,但要读懂先秦诸子文章,仍然有一定难度。因此,有步骤地安排学生沉潜品味,解决学生在阅读上的困难,才能更好地把握诸子散文的精神内核。

1.整合资源,拓展助读

比如教师在解读《论语》时,可引导学生按“仁”、“礼”、 “智”、“信”、“义”、“忠”、“孝”等思想观念归纳分析。在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查找资料,组合资料,最终全班共享资料。当学生对《论语》及孔子本人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后,“温故而知新”,所读出的不再是专家与老师的解读内容了,而有了自己的理解,也真正开始知识的内化过程。

2.探究质疑  启发善思

在开展先秦诸子散文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古为今用”为核心指导理念。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着重启发学生发掘经典文本的现代生命力。可通过组织学生对传统文化体系进行多维解析:既要考察其历史语境中的进步性,也要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适用边界,更要辨识其中蕴含的永恒智慧。在此过程中,应着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系统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与人文特质,进而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转化规律与发展路向,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囿于时间跨度长的局限,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地认知常流于“标签式”地理解,很难真正深入文本内部,儒家“仁”,道家的无为无己,墨家的兼爱恰好可以作为切入点,通过文本解读与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比如让学生探讨孟子的“恻隐之心”与墨子的“兼爱”有何异同?现代社会更需要“差等之爱”还是“兼爱”? 老子的“无为”是否等于“躺平”?对当代的我们为人处世有何启示? 教师可组织辩论赛,学生分组代表不同观点,结合古今案例论证己方观点,探究质疑,启发善思。秉持“古为今用”,古今关照,对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加以继承和弘扬。

(三)读写融通,项目拓展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转化为具体行动,强化文化认同。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将经历学习知识——问题发现—文化解码——实践创新——价值内化”的完整链条,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活化、行动化与思辨化。

1.文以载道,读写融通

在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落实“文以载道,读写思辩”的理念,可将文本的语言形式、思想内核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表达紧密结合。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超越古代语境,立足当代立场审视经典名言,获得启迪与思考,制定《传统文化认知写作评分表》,包含“经典引用”“现实关联”“批判创新”三个维度。通过“文本解构—写作内化—思辨澄清”的闭环设计,让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真正实现“文道相生”,以“写”固“道”,让学生在语言品味中感悟智慧,在思想交锋中传承文化,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项目拓展,知行合一

在素养导向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建构“知行互嵌”的教学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可依托诸子经典开发系列文化实践项目:比如《论语》十二章教学时,教师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与当代消费主义对比,组织学生设计“极简生活周”方案,体会儒家“安贫乐道”精神。在《大学之道》教学时,进行项目式学习,结合“修身”内容,引导学生制定21天“修身计划”(如每日自省、践行孝道)。结合齐家,采访家庭成员,撰写《家训调查报告》,对比古今家风异同。组织“道家智慧解内卷”心理工作坊,用《老子》“知足不辱”缓解学业焦虑。设计“无用之用”展览:收集被丢弃却有价值的物品(如旧书、枯枝),反思功利主义;创作《道德经》心灵格言卡,分发给高三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实践共同体”主题展演,形成认知构建与行为养成的双向互动。

通过以上项目拓展活动,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文化解码与价值体认的双向建构,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意义再生,将经典阐释转化为行为模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完成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达成“知行合一”的育人境界。

三、结语

先秦诸子散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元典,蕴藉着民族文化基因的核心密码。教师应当以创新性转化思维重构教学范式,通过“文”“言”互渗的深度解码,创设古今对话的教学情境,使轴心时代的哲学智慧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产生共振,引导学生在个性化阐释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樊新强. 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的重点与策略--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J] 语文学习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