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队伍建设的结构性困境与突围路径

作者

罗洪

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融媒体中心  云南省昭通市  657700

引言

我国县级媒体普遍存在体制僵化、观念陈旧、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队伍面临人力资源配置失衡、专业生态恶化、系统支持机制缺位等结构性困境。本文结合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调研数据,提出“核心主业聚焦 - 在地化育才 - 跨域赋能 - 生态重构”四维路径,为筑牢基层舆论阵地提供实践范式。

1 结构性困境:人才失衡制约媒体功能发挥

1.1 核心与边缘错位:人力配置结构性失衡

县级融媒体中心普遍存在采编一线人力占比不足问题。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融媒体中心为例,该中心在编 47 人,一线记者仅 9 人,占比 19% 。大量人力被困于非核心岗位或行政事务,束缚新闻生产力,制约媒体功能发挥。

1.2 专业与经验断层:人才质量结构性弱化

县级融媒体中心采编队伍“半路出家”(如教师转行)人员比例高,新闻专业素养先天不足。年轻记者大量流失导致人才结构持续失血,临聘人员因待遇问题工作热情低迷,队伍整体专业素养难以支撑内容产品创新需求。

1.3 格局与视野固化:认知系统的结构性局限

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长期局限于县域,难以突破“在地性”视角。信息接触面窄、高层次专业交流培训稀缺,导致站位与大局意识不足,报道视野受限、创新思维薄弱、深度报道乏力,难以洞察大政方针与基层实践的内在联系。

1.4 活力与动力匮乏:激励体系的结构性失效

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效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与工作成效挂钩的实质性奖惩措施。职称晋升空间窄、物质奖励缺失,部分记者出现“躺平”“被动上岗”现象。

1.5 领军与梯队断层:人才生态的结构性危机

县级融媒体中心专业成长平台与培育机制不健全,“专家型”记者极度稀缺。记者对“好新闻”标准、选题策划与采访技能提升方向迷茫,且缺乏有效传帮带机制,叠加青年记者外调、考公等情况,采编一线人才梯队逐渐断层。

1.6 地位与支持缺位:社会认同的结构性失落

相较于国家及省级媒体从业者,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常面临职业尊重与社会认同困境。采访中屡遇部门配合度低、刁难搪塞等问题,“社会认可度低”严重打击其职业尊严感与自信心,成为高质量创作的阻力。

2 突围路径:系统性重塑与制度性革新

面对多维结构性矛盾,需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县级新闻记者队伍结构性改革与制度性重塑,从资源配置、能力建设、机制优化、生态营造发力,构建更具活力、专业化、可持续的人才发展体系。

2.1 重构人力资源配置:向新闻主业战略性聚焦

打破“大行政、小编采”现状,将超半数人力资源向采编核心领域倾斜。优化采编部门架构,按“时政报道”“社会民生”等专业化分组,推动记者基于专业素养开展纵深能力建设。

2.2 筑牢人才稳固根基:构建专业化职业生态闭环

严控人才流失,推动制度创新限制非必要跨系统借调,为优秀采编骨干设保护期;通过提高薪酬、强化培训、增加人文关怀,增强临聘人员归属感与积极性。

构建“在地化”成长体系,设计差异化人才发展模式,鼓励记者深耕“三农”“经济”“乡村振兴”等领域,成为专家型记者,提升不可替代性与获得感。

2.3 深化认知格局:拓展视野与认知革新

通过每周编务会常态化开展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深读讲评,解读佳作的重大主题、立意技巧、创新表达与叙事逻辑,引导记者解码“好新闻”专业密码,在模仿中实现超越。

构建纵横双向培训网络,与国家、省级主流媒体结对共建骨干记者挂职研修机制;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实现专业赋能,以“纵向联系打破物理空间束缚”,推动认知格局跃升。

2.4 释放内生创新动力:驱动激励的质效双升

强化职业价值导向,改革评优选先及职称评审机制,重点向作品质量、创新性、传播效果倾斜。建立负面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化内部竞争氛围。

探索以影响力、传播效果评估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打破“千条一律”评价困局;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框架下,争取符合政策的专项绩效奖励,以业绩撬动内生活力。

2.5 培育专家人才高地:牵引人才梯队整体跃升

探索“首席记者制”,在重点领域设“首席记者”,赋予其优先资源使用权、团队组建权、项目课题领导权,配套相应薪酬与荣誉地位。

支持行业骨干参与省市级课题申报,推动业务能力向研究能力转化;建立师徒带教机制,以“师徒结对”参与重点选题策划与采编,常态化“回头看”,加速青年记者成长。

2.6 优化外部生态协作:提升职业认同感与支持力度

在县委宣传部领导下,定期邀请部门、乡镇负责人参与新闻宣传座谈会,强化各级部门对新闻事业的价值认同。

在全县各部门、乡镇明确新闻线索对接责任人,推动落实新闻采访联络员制度,为重要采访开辟绿色通道;重大主题报道中组建跨部门联合协作小组,保障采访顺畅高效。

3 结语:重塑结构,构建未来

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记者队伍建设是系统性工程,破解结构性困境需以人力重构为基础、专业精进为核心、机制改革为动力、生态优化为保障,进行系统性结构重塑与制度创新。需打破“半路出家”“人困县中”思维局限,培育具备“天安门视野”与“双腿沾泥情怀”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队伍,助推县级融媒体中心切实承担引导舆论、服务民生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 王艺 . 县级融媒体人才流失的体制性诱因 [J]. 新闻大学,2022(4):102-111

[2] 邳州市融媒体中心. 首席记者负责制的实践探索[R]. 江苏省融媒体建设案例集,2023:28-35

[3] 浙江长兴传媒集团 . 创客工作室激励机制设计 [EB/OL]. 中国记协网,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