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探析
刘同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将文化育人有机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大局,不断拓展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久久为功,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深刻认识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文化育人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教育强国要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文化育人可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强化青年学生理论武装。
文化育人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而不是培养旁观者和反对派 , 更不是培养破坏者和掘墓人 [2]。立德树人的“德”,包括文化素养等多个层面,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德为先。这就需要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规律。
文化育人是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落实到高校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凝聚师生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师生认同感的重要来源,是推动高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把全校师生力量集合起来,才能更好推动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深入挖掘文化育人资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突破创新,又有文化工作上的要求部署,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用好当地文化资源。高校文化育人要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用好所在区域的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红色研学、实践调研、课题研究等各种途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立足当地实际,上好“大思政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本领和才干。
挖掘学校本身文化资源。高校自建校以来,师生团结奋斗的历史,取得的各项成绩,都是学校重要的文化资源。高校要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蕴含在校史资源中的丰富育人元素,融入到学校各类文化建设活动中。通过优秀校友故事等,激励青年学生努力奋斗。
三、【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工作格局】
第一、有机融入文化育人课程体系。
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文化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理直气壮讲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发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完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做好文化育人。
有效融入各门专业课。高校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上,专业课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各门专业课老师,要注重挖掘本学科专业中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比如会计专业的教师,要将诚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金融专业的教师,要把红色金融融入专业课程。
创新融入“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各高校都有第二课堂教学体系,通过邀请校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到校作报告等方式,开展好第二课堂。高校要有意识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邀请相关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开拓青年学生文化视野,增进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升文化修养。
第二、构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体系
建立健全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强化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制定系列文化建设方案、规划和制度文件,为文化育人绘制好发展蓝图。完善工作格局,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委职能部门牵头抓总,各单位协同配合的文化育人工作格局,坚持人人都是文化育人的参与者,做好文化育人施工队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把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文化育人上来。
建设标识性物质文化景观。不断丰富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形式,建设标识性物质文化景观,通过前期设计和命名等方式,将文化元素融入物质文化。比如,高校各类建筑和道路的命名,要体现学校历史,传承校园文化。特别是体现学校特色的打卡地,通过设置文化宣传牌等方式,展示和传播校园文化。
建立规范师生言行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成效。通过设立教师公约、学生守则等方式,明确师生禁止行为。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等体现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在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师生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出学校团结奋进的精气神。
第三、统筹做好文化宣传展示和文化研究阐释
建好建强文化宣传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要抓好文化阵地,特别是网络宣传阵地建设。推动高校媒体融合发展,多媒体平台集中发力,主动策划文化宣传和文化展示,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高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入推进文化研究阐释。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研究项目,推进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和体系化研究阐释,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加强对校园文化的脉络梳理和研究,在各类校内研究项目中添加文化研究内容,深度挖掘和阐释高校文化内涵,发挥育人作用。
第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在引进来的过程中重点抓好几个群体。把优质文化资源引入高校过程中,要关注高校青年群体的特点,把握青年群体的规律性特征,引入受青年群体喜爱的文化资源。要用好校友资源,发挥校友优势,不断拓展文化育人的空间和载体。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做好文化育人工作。
利用好所在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走出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主动对接所在地区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设置文化调研专项,上好文化育人这堂大思政课,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第五、协同推进文化活动、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建设
丰富且富有价值的文化活动是高校师生的文化必需品。各部门要协同联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开展类型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各学院要注重打造一院一品牌,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打造文化育人品牌,有力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无形的文化需要有形的载体。要注重文化创意产品建设,好的文创产品可以成为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高校要通过进一步挖掘和凝练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和教风学风,总结文化育人的特色亮点,进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产品,在凝聚师生校友的同时,不断提升对外影响力。
第六、拓展国际文化传播
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 中国青年已经成为平视世界的一代。中国文化要主动进行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高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结合留学生的教育,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出国留学生,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把中国文化带到全世界。各高校要建好文化宣传阵地,持续打造文化建设品牌。要发挥全媒体矩阵优势,通过设置海外媒体账号等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高校,不断拓展国际文化传播,提升高校形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求是,2019 年第12 期
2. 习近平 .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求是,2024 年第 1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