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可调式凸轮传动机构在自动装配设备中的应用

作者

秦梓瀚

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

摘要 随着工业自动化对设备柔性化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固定式凸轮机构在装配设备中暴露出适应性不足的缺陷。本研究针对这一技术瓶颈,提出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可调式凸轮传动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构建参数化数学模型,开发出具有动态相位调节功能的凸轮组结构,配合伺服驱动系统实现运动轨迹的在线修正功能。研究证实,可调式凸轮技术不仅解决了刚性传动与柔性生产之间的矛盾,其模块化设计更为后续智能化升级预留了技术接口。该成果为中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下的自动化设备改造提供了经济可行的技术路径,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关键词:可调式凸轮传动机构;自动装配设备;模块化设计;动态相位调节;运动学分析

第一章 引言

在工业生产领域,自动化设备正面临着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带来的新挑战。传统凸轮传动机构作为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部件,其固定式结构虽然具有运动精度高的优势,但难以适应不同规格产品的装配需求。以电子元件装配为例,当产品型号变更时,需要重新设计制造整套凸轮组,导致设备改造成本增加、生产周期延长。这种刚性传动特性与柔性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主要技术瓶颈。

第二章 可调式凸轮传动机构的设计与原理

2.1 可调式凸轮结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可调式凸轮传动机构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结构的刚性限制,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运动参数的动态调整。该机构由基础凸轮盘、可调相位模块和伺服驱动单元三部分构成。基础凸轮盘采用标准渐开线轮廓作为基准运动曲线,表面设有等距调节槽道;可调相位模块包含多个可径向滑动的调节滑块,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蜗轮蜗杆机构,实现滑块在槽道内的精确位移。这种设计使得凸轮有效工作轮廓能够根据装配需求实时改变,形成"一个基盘,多种形态"的柔性传动结构。

在运动学分析方面,建立参数化数学模型是关键技术突破。以凸轮转角θ为自变量,推导出从动件位移s与调节滑块位置x的关联方程:s(θ)=f(θ,x)。通过调整x参数,可在不改变基盘转速的情况下,修正从动件的运动轨迹。例如当需要增大送料行程时,调节滑块向外侧移动,使有效凸轮轮廓的升程段延长;反之则缩短升程段以适应小尺寸零件装配。这种参数化设计将传统凸轮固定的运动规律转化为可编程的数学关系,为在线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机构动态特性分析表明,调节过程中的运动平稳性主要取决于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与机械结构的配合精度。采用双闭环控制策略,内环控制调节滑块的位置精度,外环协调多个滑块间的同步运动。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当调节量在基盘半径的15%范围内变化时,从动件加速度波动可控制在传统结构的误差范围内,有效避免了因结构调整引发的冲击振动。这种设计在保持传统凸轮高精度优势的同时,赋予了机构适应不同装配工艺的柔性化能力。

2.2 传动机构调节原理与数学模型构建

可调式凸轮传动机构的核心调节原理在于通过改变凸轮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动态调整从动件的运动轨迹。机构采用基础凸轮盘与可调相位模块的组合设计,当伺服驱动系统带动调节滑块沿径向移动时,实际起作用的凸轮轮廓曲线随之改变。这种调节方式类似于用多个可移动的"积木"组合出不同形状的轨道,从而控制从动件的运动幅度和时序。

为实现精确调节,需要建立描述机构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以基础凸轮转角θ为输入变量,从动件位移s与调节参数x之间形成函数关系s=f(θ,x)。其中x代表调节滑块的位置参数,其取值范围由机械结构尺寸决定。通过调整x值,可以改变位移曲线的升程段和回程段比例,例如当x增大时,有效凸轮轮廓的升程角相应增加,使从动件在相同转角下获得更大的位移量。这种参数化建模方法将机械结构的物理调节转化为数学变量的控制,为后续的智能控制奠定基础。

数学模型的验证采用运动学仿真与实物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在仿真环境中输入不同x值参数,观察从动件的位移曲线变化是否符合预期。实物测试阶段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采集实际运动数据,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能准确反映调节参数与运动轨迹的对应关系,当调节量在合理范围内变化时,从动件的运动平稳性未出现明显下降,验证了调节原理的有效性。这种设计方法成功解决了传统凸轮机构调节困难的问题,为自动化设备的柔性化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第三章 自动装配设备中的应用案例与性能分析

3.1 汽车电子元件装配线的集成应用

在汽车电子元件装配领域,传统凸轮机构常面临多品种生产的适应性挑战。以某企业车载控制器连接器装配线为例,该生产线需处理12种不同规格的接插件,传统固定式凸轮组每次换型需停机4小时进行机械调整。引入可调式凸轮传动系统后,通过人机界面输入新产品参数,系统自动完成凸轮相位调整,使换型时间缩短至40分钟以内。这种改进显著提升了设备利用率,特别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

该装配线的核心工艺包含端子校正、预压入和完全插入三个工位。传统方案采用三组独立凸轮分别控制各工位动作,当产品规格变化时,需同步调整三组凸轮的相位关系。可调式机构通过伺服驱动单元联动调节基础凸轮盘上的滑块位置,在保持原有机械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工位运动轨迹的协同调整。例如在装配大尺寸接插件时,调节滑块向外侧移动,使预压入工位的凸轮升程增加2mm,同时通过相位补偿确保三个工位的动作时序准确配合。

该应用案例表明,可调式凸轮机构不仅解决了多品种生产的适应性难题,其数字化控制特性还为工艺优化提供了新途径。通过记录不同产品的调节参数,系统可自动建立工艺数据库,在新产品导入时提供参数推荐值。这种智能化特征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技术门槛,使传统机械式装配设备具备了数字化升级的可行性,为中小型汽车电子企业实施柔性化改造提供了实践范例。

3.2 动态精度与效率的对比实验研究

在验证可调式凸轮传动机构性能的实验中,搭建了与传统固定式凸轮的对比测试平台。实验平台包含两组相同规格的电子元件装配工位,分别配置传统凸轮组和可调式凸轮组,通过高精度位移传感器和工业相机同步采集运动轨迹与装配质量数据。测试涵盖三种典型工况:标准产品装配、规格变更后的快速调整、以及连续运行稳定性测试。

动态精度测试采用激光位移测量系统,对比两种机构在相同装配速度下的运动轨迹偏差。实验结果显示,可调式机构在相位调整后的首次运行中,从动件实际位移与理论值的最大偏差与传统结构处于同一量级,证明调节过程未对基础精度产生负面影响。在连续100次装配循环中,可调式机构的轨迹重复精度保持稳定,而传统机构因机械磨损导致的误差呈现渐进式增大趋势,特别是在高速运行工况下,这种差异更为明显。

综合评估显示,新型传动机构在保持传统凸轮精度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动态调节功能显著提升了设备适应性。特别是在需要频繁调整装配参数的场景中,其快速响应特性有效解决了生产效率与工艺柔性之间的矛盾。实验过程中也发现,调节机构的机械间隙和伺服系统响应延迟是影响动态精度的主要因素,这为后续优化指明了方向。

第四章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成功开发出具有动态调节功能的凸轮传动系统。该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传统凸轮的固定结构转化为可编程的机械系统,在保持原有精度优势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自动化设备的柔性生产能力。实践应用表明,该技术有效解决了多品种装配中的工艺适配难题,为中小批量生产模式提供了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江洪.禽蛋自动分级生产线中凸轮称重机构的设计及虚拟实验[J].《工程图学学报》,2010年第5期27-33,共7页

[2] 梁京燕.弧面分度凸轮机构的CAD建模[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72-75,共4页

[3] 王捷耀.双键槽铣槽设备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年第11X期32-,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