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陵散》观老子“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
孙晓辰
四川音乐学院
引言
《广陵散》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著名古琴曲,是一首悲壮绝美的音乐史诗。此曲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与此同时,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有着重要地位。老子所提出的“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的本质是“道”,是“无”,是超越形式和语言的,与道家所倡导的精神思想一脉相承。由于“大音希声”这种理念较为抽象,因此笔者选择通过具体的案例——《广陵散》来对老子的美学思想进行探究。
1《广陵散》的缘起
《广陵散》的音乐价值不仅体现在曲式结构、旋律和演奏技巧方面,其美学思想价值更是值得探讨,通过对这首曲子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代的音乐美学观念。
1.1 嵇康与《广陵散》
一提起《广陵散》我们就会想到嵇康,但嵇康其实并不是《广陵散》的曲作者。《中国音乐简史》中曾提到:“《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现存《广陵散》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广陵散》的真实作者是谁,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只能知道作曲时间是战国。《广陵散》之所以流传至今让是人所着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嵇康在临行前要求在抚一曲《广陵散》。《世说新语》中曾这样记载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轻举。’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1.2《广陵散》的音乐结构分析
分析《广陵散》就像分析一部文学作品一样,《广陵散》的每一乐章都命名一个小标题,这也是《广陵散》的特别之处。《广陵散》全曲共有 45 个乐段,每一个小标题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蕴含着儒、释、道的不同思想。嵇康本就受到道家“无为”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曲中也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
《广陵散》中的“分指散板”段共十六小节,每一节的旋律范围都有变化,有的小节要从高谱号跳低谱号,有的段落要在一小节中跳转两个谱号。总的来说,每一节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一种散板形式,与中国京剧中的散板类似。这部分可以由演唱者灵活地把握演奏的快慢。“小序、止息第一”段共有十九个小节,其中有变音、上倚音等装饰音,在弹奏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连线”和“附点”的弹奏;速度为中速,该乐段有多个升号,连音,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顺物第三”段是一段很短的七段乐曲,这一段出现大量十六分音符,节奏很快。在这个乐章中,“顺物”这个词以标题的像是展现出来,词面的意思是“顺从物理”。2由于《广陵散》全曲的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笔者只选取以上部分进行结构阐释。
2 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的“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提倡要追求一种自然、简约的音乐风格,强调音乐的内在精神价值而非外在的形式美。
2.1 以“大”论“道”
在老子的美学思想中出现了许多与“大”有关的词汇,《道德经》中:“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 老子的哲学思想离不开一个“道”字,“道”贯穿了老子的整个美学思想。《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道”是万物之始,是万物的本源,可以说整个生命系统都是由“道”而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道”的统治下形成的,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呢?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他以“大”代“道”,以“大”释“道”,以“大”论“道”,用“大”来揭示“道”的内核。“大”在《老子》中占有重要位置,今本《老子》中“大”字凡 57 处,其中《道经》19 处,《德经》38 处。4
老子的“大”与“道”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其自己的著作中,在后世的一些著作中也都有体现。《庄子》、《太一生水》、《吕氏春秋》、《淮南子》中所说的“太一”,都是受老子“道”思想的影响。《太一生水》以“太一”一词表达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包含天文、阴阳、数术等。它试图以本体来阐释“道”的发生过程。如《老子》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太一生水》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明白:“大 ( 太 ) 一生水,水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5“水”、“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这些词都是人类长久以来就有的等,与人类的生存、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见,《太一生水》一书的“宇宙论”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老子以“大”论“道”的宇宙论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观念。他强调最美好的音乐是超越了声音和乐器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存在方式。老子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创造。因此,他主张通过自然的方式表达音乐,以实现“无为而治”。关于“大音希声”的意义学界有着许多的解释,蒋孔阳在八十年代初就已关注了老子的“大音希声”观点,他曾发表过《评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和《评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周“至乐无乐”的音乐美学思想》两篇文章。他认为“大音”就是最大或最完美的音乐,这种音乐是我们听不到的,将先生人为老子的“大音希声”就是否定我们世俗观念下音乐的存在,取消音乐。笔者认为,他的这种观点有待商榷,在笔者看来,老子的“大音希声”并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将自然存在的声音当作音乐,风殷雷动、鸟啼虫鸣,这类自然界的声音应该是老子所谓的“大音”,宇宙之大,人类何其渺小,自然界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棵树、一片海都是早于人类的存在,老子不断强调“宇宙”,何尝不是在弱化人的作用,因此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应该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任何声音,而并非是无声。
无独有偶,西方的音乐家约翰·凯奇,也曾提出过“无声之乐”,著名的音乐作品《4分 33 秒》便是在此理论下产生。演奏者以关上琴盖后立即打开的动作来区分三个乐章,除了动作发出的声响外,没有其他声响。整个演奏过程中,只有演奏者的身体语言在与观众进行无声的交流。当演奏进行到第 4 分 33 秒时,演奏者起身,表演结束。在表演期间,现场的观众非常疑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正是《4 分 33 秒》这个作品的真正
内容。
3《广陵散》中所体现的“大音希声”
宗白华曾在《论 < 世说新语 > 和晋人的美》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郁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一)声无哀乐
嵇康正是生于这一乱世,他是魏晋时期少有的真名士,他“非汤、武而薄周、孔”,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号召。他也是人物品藻中的重要人物。在魏晋时期,魏晋玄学是此时代的思想主流,魏晋玄学主要讨论内容有六点:1. 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2.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3.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4. 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5. 才与性的关系问题;6. 声与哀乐的关系问题。
嵇康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专注于研究声与哀乐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著名的音乐理论“声无哀乐论”,这是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回应魏晋玄学关于声有否哀乐的论辩中提出的著名命题,意思是音乐(声)没有哀伤和欢乐的情感。《声无哀乐论》是以“秦客”和“东野主人”之间八个回合的辩难、即八难八答组成。“东野主人”在对“秦客”的辩难中,逐步论证所提出的观点。嵇康将音乐引发情感的作用比喻为酒,“然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有甘甜和苦涩的区别,使人醉酒后表现出喜怒之情,但不能因喜怒是受酒所激发,就认为酒有喜怒。
(二)《广陵散》与“大音希声”
艺术的产生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中国艺术,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寄情于与山水,不论是文学作品、绘画作品还是音乐作品,高山流水、明月清风都是常见的艺术对象。古琴曲《广陵散》同样体现着自然之美,从《广陵散》的旋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有山有水,有树,有蓝天,有云朵。嵇康在竹林中弹琴,面朝崇山峻岭,流水淙淙,每个音符早已与自然相融。6
嵇康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回归自然,嵇康的心灵境界里,充满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嵇康深刻地把握天地万物之理,其作品中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生活哲学。 嵇康在其生命历程中,在其文艺创作中,都体了现老子哲学思想。嵇康在竹林中修行与创作多年后,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著名论断,主张人之天性,应如自然一般,无拘无束、淳朴自然,而不应受太多的礼法约束。
结语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老子对于“美”的认识,同样是以“道”为视角进行诠释的,他推崇宇宙本原”道“之美,老子对“大”和“道”的论述,充分显示了“道”的本质。“道”的至高地位,广大无边的意象,皆由“大”而呈现来。从“大”到“道”体现了“道”的崇高之美、静态之美、变化之美。本文以古琴曲《广陵散》为依托,从嵇康的生平背景出发分析《广陵散》进而探究《广陵散》中有关“大音希声”美学观的体现,以此来感知老子“道”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包德述编著:《中国音乐简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
【2】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容止第十四。
【3】胡君卿:《从美学的视域看古琴曲
陵散 > 的人文艺术特征》【J】,《艺术评鉴》,2021 年。
4】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
【5】田丛丛:《论老子“道”的美学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