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学习中的实践操作策略探究
徐向枝
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数学主题学习中实践操作策略,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发现实践操作环节存在形式化倾向、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等优化策略,并探索跨学科融合学习路径与数字化技术支持系统等创新方向。加强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主题学习中应用,能有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数学思维习惯,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学习;实践操作
一、小学数学主题学习中实践操作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主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行教育模式,其实践操作环节实施情况值得深入探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实践操作重要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且实践活动设计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主题学习强调知识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并重,然而调查显示,许多学校实践操作环节停留于表面形式,未能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过于关注知识点覆盖,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度与思维发展;同时,班级规模较大情况下,教师难以兼顾全体学生操作体验,导致部分学生参与机会有限。实践材料准备与管理也成为制约因素,不少学校受限于条件约束,难以提供充分实践资源,使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样制约实践操作质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导致学生实践机会不均等。一方面,部分城市学校拥有丰富实践材料与场地条件,能够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受限于经费与师资因素,实践操作环节往往简化处理,甚至被完全忽略。评价体系不完善也阻碍实践操作深入推进,现行考核方式仍以笔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实践能力评价缺乏科学体系与权重占比,使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投入积极性受到影响。家校协作机制不健全也制约实践效果,家长对实践操作价值认识不足,配合度不高,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二、小学数学主题学习中实践操作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主题学习实践操作优化需建立多感官体验教学方式,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维度感知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具体而言,可采用情境创设激发法,将数学问题融入现实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动机;操作引导探究法,通过层次分明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合作互动构建法,组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任务,促进思维碰撞;反思提升内化法,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形成认知结构。值得注意,实践操作设计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原则,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践材料选择上,既可利用教具模型,也可利用生活常见物品,强调材料易获取性与适用性,便于学生课后延伸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智造几何空间主题实践活动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先引入包装盒变形问题,请学生观察各种实物包装盒结构特点,激发空间想象力;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拆解包装盒,观察展开图特点,发现长方体六个面两两相对位置关系;然后组织学生使用硬卡纸按照测量尺寸自制长方体与正方体模型,在实践中感知相关概念与性质;随后开展巧设计活动,让学生根据给定材料设计容量最大包装盒,通过计算与验证培养空间推理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将实践成果与生活经验联系,如设计节约材料纸盒包装、规划空间储物等应用场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实践任务梯度,低起点确保全员参与,高要求满足拓展需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测一测、算一算等操作,建立空间与平面转换认知,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性质;同时,学生小组协作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良好数学交流习惯。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数学主题学习中实践操作创新路径
小学数学主题学习实践操作创新应突破传统单一模式,构建多维立体实践体系。一是跨界融合学习成为重要趋势,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创设跨界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综合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二是项目式学习路径值得拓展,围绕主题设计长周期实践项目,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确认、方案设计、实施验证、成果展示完整过程,培养持续探究精神。三是生活化实践方向亟需强化,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数学现象,收集分析生活数据,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习意义感。游戏化实践策略可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富含数学内涵游戏活动,寓教于乐,降低学习心理门槛。同时科技支持实践模式日益重要,运用数字工具辅助数学探究,如可视化软件、编程平台等,拓展传统实践局限,创设虚实结合学习环境。值得注意,创新实践评价体系也不可或缺,建立多元立体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与问题解决能力表现,避免结果导向倾向。创新实践设计应注重层次性,既满足基础学习需求,又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拓展空间,实现因材施教。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圆柱与圆锥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探秘立体王国”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教学路径。活动开始,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圆柱与圆锥物品,如饮料罐、交通锥等,建立实物与数学模型联系;随后引导学生利用硬纸板制作圆柱与圆锥模型,探索其展开图特点与规律,体会平面与空间转换关系;接着设计妙用投影环节,让学生观察不同角度光照下圆柱与圆锥投影变化,感知几何体多维特性;然后组织体积探秘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注水法验证圆锥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比例关系,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开展创意几何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生活用品,如环保储物筒、创意灯罩等,体现知识应用价值;在课堂的最终引导学生制作几何形体变换视频,展示圆柱截切变化过程,加深对几何体性质理解。整个教学过程融合数学与科学、艺术等多学科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建构空间概念,培养几何直觉。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与操作任务,引导而不干预,让学生亲历数学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合作学习组织,促进思维碰撞与成果共享。此案例体现做中学、悟中思教学理念,通过多感官体验与探究实验,将抽象几何概念转化为生动体验,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结论:小学数学主题学习中实践操作策略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状分析与优化措施探索,可知实践操作质量提升需要教学模式重构、资源整合优化与评价机制创新。跨学科融合学习路径与数字技术支持体系构建为实践操作发展提供新思路。未来探究应关注实践操作长效机制建立,深化课程融合模式探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清源. 主题式学习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设计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23(21):19-22.
[2] 徐建. 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策略研究[J]. 小学教学参考,2024(26):34-37. DOI:10.3969/j.issn.1007-9068.2024.26.009.
[3] 彭思远,张靖靖,张伟.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4(21):36-39,44. DOI:10.3969/j.issn.1002-3275.2024.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