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下人才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反思
李连红
桂林市交通技工学校 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弘扬工匠精神、产教融合、校企双制、工学一体为主要形式。为实现高质量企业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养,本文以我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来探索新模式下人才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
1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义
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出现之前技能传承与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发展现代工业的重视,逐步推行半工半读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后,政府推行职业教育学校为企业培养输送技术人才的主渠道,传统学徒制模式开始走向终结。随着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教材内容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2011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从宏观制度设计出发,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并在江西新余市等地进行试点。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2015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制定印发《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2018年10月,人社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次年全面推开。2021年6月,人社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成为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性文件。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的热潮。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是指与企业签订12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为培养对象,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要培养目标,采取企业与技工院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新型学徒。旨在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通过在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组织企业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培训,可建立长期、稳固的企校合作模式,探索企业职工培训新方式,完善培训政策措施和培训服务体系,加快企业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
2 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下人才质量提升方式探索
近年来,信息化和智能化飞速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后备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须缺,导致企业举步维艰。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培养模式,而这种模式不仅能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供需困境,也是技工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历久弥新,特别是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值得探究并大力推广实践。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而面向企业全面推行的,必将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不断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必将为我国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2.1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对象、师资的选择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为企业培训“专、精、尖”的技术型人才,针对企业而言优选选取对当地影响较大的大中型企业或上市公司,选派技术骨干、车间班组的管理人员或企业人才后备军作为培养对象;针对学校而言则要指派专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技能大师参与教学。企业要在内部做好政策解读与动员号召,鼓励新入职员工或转岗员工积极参与新型学徒培养计划。立足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健康发展两个视角,搭建内部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员工工作年限和岗位技能特点,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如针对新员工,组织到相关职业院校开展理论+实操的岗前培训或者开展以师带徒的学徒制培训方式,快速提升岗位就业能力;针对转岗员工,组织到相关院校开展新岗技能培训或学徒制培训方式,缩短转岗员工探索适应的时间;针对其他在岗员工,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与技能竞赛,激励员工不断进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改革创新的发展需要。
2.2 校企共同制定培训制度,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1)在制度方面,校企共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才能保证学员和专业教师主动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相辅相成,一方面要体现出参与项目人员的责任和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参与项目人员达成目标和完成任务获得的报酬。如参与项目教师的津贴补助保障、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福利待遇等制度。
(2)在组织管理方面,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定培训教材,学校理论授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织实训、共同建立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人才公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共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
(3)企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应由“校本模式”转变为“产业模式”,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因此,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效实施的出发点应该是企业自身的岗位需求。企业必须主动与职业院校联系,明确人才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全程参与学徒培养、整改教学方案,做好学徒跟踪、评价反馈,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满足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需求。企业要在内部做好政策解读与动员号召,鼓励新入职员工或转岗员工积极参与新型学徒培养计划。立足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健康发展两个视角,搭建内部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员工工作年限和岗位技能特点,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如针对新员工,组织到相关职业院校开展理论+实操的岗前培训或者开展以师带徒的学徒制培训方式,快速提升岗位就业能力;针对转岗员工,组织到相关院校开展新岗技能培训或学徒制培训方式,缩短转岗员工探索适应的时间;针对其他在岗员工,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与技能竞赛,激励员工不断进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改革创新的发展需要。
2.3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工学交替、学做一体”
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采用双导师合作授课制度,以企业导师为主,学校专职教师为辅,在教学工作中要突出专业设置是根据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定;课程内容是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目标而定;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适应。在学员管理中要解决学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学员理论基础与教学进度的矛盾、企业生产与实训的矛盾。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高效实施,除了职业院校的辅助培养作用外,企业内部的导师队伍更是了解企业发展痛点、贴近企业迫切需求的人力资源。因此,企业要根据从业资历、专业优势、教育能力等因素,选拔企业内部的高技能专家人才,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导师队伍,推动学徒培养精准匹配企业发展需求。同时,鼓励企业导师到职业院校兼职,深度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并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强化企业导师的理论水平、拓展行业视角,使导师的知识素养、职业技能时刻处于行业发展前沿,能够快速引领学徒加快发展步伐,缩短职业差距,保证高水平人才的持续供给。
2.4 完善参加项目学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为提高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各培训换机综合评价考核体系至关重要,在《指导意见》基础上,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结合各地推进新型学徒制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出台有利于推进新型学徒制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权利及责任;指导地方政府出台新型学徒制具体的统筹规划,教育培训机构出台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标准体系,行业企业商会出台本行业对师傅及学徒具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促进新型学徒制的开展。企校双方应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就课程设置、实训设施、师资配备、培训效果、学员反馈等内容进行沟通、管理、监督、评估,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同时探索工学一体、弹性学制、书证融通等多元化的人才技能鉴定方式,全方位保障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质量。
3 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反思
首先应建立机制,调动企业、院校参与积极性。地方政府应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的新型学徒制推进委员会,明确各方职责,建立明确的激励保障机制、落实机制、考核监督机制,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相关职能部门应立足各自职责,发挥引领协调企业和院校的作用,保障上述机制落实。督促企业转变观念,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竞争,新型学徒制就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激励补贴机制来调动企业积极性。促使院校认识到新型学徒制培训对院校长远发展的益处,找准与企业合作的平衡点,达到校企合作双赢局面,从而促使企业、院校积极融入新型学徒制工作中。如作为指导身份的企业师傅和院校教师需要有什么资质,达到什么水平才可以上岗,工作业绩考核认定标准是什么;企业师傅津贴有无统一标准等等;学徒在企业岗位上的学分标准是什么等,都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体系及标准。
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用人实际需求与面临的困境,帮助企业对接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院校,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与日常联系制度,定期回访企业学徒培养质量及培养建议,做好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沟通桥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校本培养模式,在企校合作培养学徒的过程中做好审批备案、组织实施、过程监督和资金拨付,确保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同时,定期组织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座谈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帮助企校解决矛盾、问题。
强化宣传,大力营造推进新型学徒制的良好社会氛围。企业新型学徒制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职业教育模式,已逐渐得到政府、企业、院校、学生的认可。但任重道远,仍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大力宣传,拓展线上线下宣传渠道,转变重理论轻技能观念,形成技能兴业、技能兴企的良好局面。
4 结束语
学徒制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历久弥新,特别是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值得探究并大力推广实践。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而面向企业全面推行的,必将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不断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必将为我国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参考文献:
[1] 人社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6-23.
[2] 杜文静,黄德桥.企业新型学徒制视域下技能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1(18):10-14.
[3] 徐海,朱海娟.浅谈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培训,2021,No.392(11):10-11.
[4] 代建学.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职业,2021(18):39-42.
[5] 李玫.基于新型学徒制的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