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方法及应用研究
连奇
身份证号码:352225199308033054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保障工程安全、功能与耐久性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超高层建筑、复杂交通枢纽等大型工程的涌现,工程技术难度不断提升,质量风险点日益增多,传统以 “事后验收” 为主的质量管理模式暴露出诸多局限,如质量信息滞后、过程控制薄弱、多方协同不畅等。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方法的核心内涵
1.1 数字化驱动的质量管理
数字化质量管理以数据为核心,通过物联网、大数据、BIM 等技术实现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与应用。其核心在于构建 “数字孪生” 质量模型,将工程实体与虚拟模型同步,实现从设计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例如,通过 BIM 模型关联材料数据、施工记录和验收报告,形成可追溯的质量信息链;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强度、钢结构应力等关键指标,实现质量风险的动态预警。
1.2 精益化质量管理
精益管理源于制造业,其核心是 “消除浪费、持续改进”,在建筑工程中体现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定义质量标准,通过流程优化减少质量缺陷;采用 “全员参与” 模式,将质量责任分解到每个工序和岗位;建立 “PDCA 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对质量问题进行闭环管理。
1.3 协同化质量管理
协同化质量管理打破多方主体的信息壁垒,构建 “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质量目标、流程和信息的统一。其核心是建立 “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的协同机制:设计单位提供可施工性强的图纸并参与质量验收;施工单位强化过程自检与互检;监理单位聚焦关键节点旁站监督;建设单位统筹协调各方资源。通过平台实时共享质量数据,实现 “问题早发现、责任早明确、整改早落实”。
1.4 智能化质量检测
智能化检测借助自动化设备和 AI 算法提升质量评估的精度与效率,弥补人工检测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例如,采用无人机航拍结合图像识别技术检测屋面防水卷材的铺设质量;利用回弹仪与 AI 模型联动,快速评估混凝土强度;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对比构件实际尺寸与设计模型的偏差,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
二、创新方法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数字化方法的全流程应用
利用 BIM 技术进行设计碰撞检查,提前发现管线冲突、构件尺寸矛盾等问题,减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导致的质量隐患。例如,在医院项目中,通过BIM 模型整合机电、土建、装饰专业,优化管线排布,避免后期开孔破坏结构受力。在施工现场部署物联网设备,如钢筋绑扎机器人自带的质量传感器、混凝土浇筑时的坍落度监测仪,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至管理平台。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当指标超出阈值时自动报警,如发现钢筋间距超标时,立即通知班组长整改,实现 “边施工边管控”。采用区块链技术对验收资料进行加密存储,确保不可篡改;通过 BIM 模型关联验收报告、检测报告和影像资料,形成数字化竣工档案。例如,在桥梁工程中,将桩基检测报告、支座安装记录等关联到BIM 模型对应构件,为后期运维提供可追溯的质量依据。
2.2 精益管理在工序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对重要工序编制“作业指导书”,规定质量控制点及检验方法,如在钢结构焊接中规定了坡口角度、焊接电流、层间温度的控制要求,通过“样板引路”制度让施工人员看得见,记得住。对统计分析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费、窝工费等损失,优先投入资源整改的“高风险、高成本”质量问题,例如在外墙保温中通过调整粘结剂配比和粘贴工艺,降低保温层脱落的返工率,减少维修成本;开展“质量意识进班组”,以质量讲授、技能竞赛等方式增强质量素养,例如对于抹灰工,进行阴阳角方正度控制培训,并与实测实量数据联系,使抹灰工人能及时获取质量表现的结果反馈,将质量表现与收入挂钩。
2.3 协同平台在多方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由建设单位统筹建立云端协同平台,由设计单位上传带质量控制点的 BIM模型,施工单位实时同步施工记录,监理单位上传旁站报告。以地铁项目为例,当施工单位发现管片拼装偏差时,平台同步告示设计单位复核调整方案,监理单位跟踪整改效果,减少解决问题的周期。将材料供应商纳入质量管控体系,要求其提供材料二维码溯源信息,包括生产批次、检测报告等。施工单位扫码即可确认材料合格与否,当钢筋力学性能不合格时,平台自动冻结该批次材料使用权限,并溯源供应商,减少处置周期,在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中,采用质量应急处理机制,将楼板裂缝处理时间缩短至3 天,比之前提升了2 天。
2.4 智能化检测技术的专项应用
采用 AI 视觉检测系统对混凝土表面裂缝进行识别,自动测量裂缝长度、宽度并评估危害等级;利用超声波检测仪对钢结构焊缝进行无损检测,结合 AI 算法判断焊接缺陷类型,替代传统人工探伤,效率提升 3 倍以上。通过激光平整度检测仪扫描墙面、地面,生成三维偏差图,指导施工人员精准修补;利用甲醛传感器与物联网平台联动,实时监测室内环境质量,确保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在机电设备安装中,采用精密水准仪结合 BIM 模型定位,控制管道坡度偏差在±5mm 内;通过振动分析仪检测水泵、风机的运行状态,预判设备安装精度不
足导致的故障风险。
三、创新方法应用的保障措施
3.1 完善管理体系与标准
建立适配创新方法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数字化、精益化等方法的应用流程和评价标准;推动行业标准更新,将 BIM 质量模型、智能检测技术等纳入规范,如制定《建筑工程数字化质量验收标准》,为创新方法应用提供依据。
3.2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储备
开展 “管理 + 技术” 复合型人才培训,重点培养员工的 BIM 应用、数据分析、精益管理等能力;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智能化检测设备和算法技术,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升创新方法的应用深度。
3.3 强化激励机制与文化建设
设立质量创新奖励基金,对在数字化质量管理、精益改进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培育 “零缺陷” 质量文化,通过质量月、案例分享会等活动,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形成 “人人关注质量、人人参与改进” 的氛围。
3.4 推动政策支持与行业协同
呼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应用创新质量管理方法的项目给予补贴或评优倾斜;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推广优秀案例和经验,如组织 “数字化质量管理现场观摩会”,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共享与合作。
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是应对行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数字化、精益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等创新方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管理的时空限制和信息壁垒,实现了质量管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实践表明,创新方法能显著提升质量管控效率,降低质量缺陷率,缩短问题处理周期,为工程质量提供全方位保障。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将向更智能、更协同、更精准的方向发展,行业需持续深化创新方法应用,完善保障机制,推动质量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 永 刚 . 建 筑 工 程 质 量 管 理 创 新 方 法 及 应 用 研 究 [J]. 中 华 建设 ,2025,(08):81-83.
[2] 燕宁 , 袁雷磊 . 目标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J]. 房地产世界 ,2024,(0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