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
金铭
石嘴山市第八中学 宁夏石嘴山 753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路径与方法,聚焦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从激发学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实验探究水平、融入生活元素强化知识应用能力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现象,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实验操作能力,促进知识迁移应用,形成完整科学素养体系。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初中化学教学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一、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化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全新领域,如何有效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化学思维能力,成为教学关键环节。课堂导入环节作为化学教学首要关口,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学习态度与效果,教师应当采用生活现象引导、科学史故事导入、趣味实验演示等多样化方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与学习好奇心。例如在讲解氧气性质时,教师应当通过燃烧实验展示氧气助燃特性,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空气中燃烧与纯氧环境中燃烧现象差异,激发探究欲望;讲解元素周期表时,可以结合门捷列夫科学探究历程,展现科学家思考方式与坚持精神,让学生感受科学魅力。同时,课堂中应注重问题设计精准性与层次性,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操作方式形成概念,理解规律。
思维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创设认知脚手架,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体系。化学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系统性与层次性,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梳理知识点间联系,形成结构化认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现象解释、规律总结、假设检验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形成自主认知。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策略,调整学习方法,形成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从而实现学习方式转变,使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最终形成良好化学思维习惯与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实验探究水平
问题情境创设作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主动探究关键策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优质问题情境应具备开放性、梯度性、贴近性与挑战性特点,既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与好奇心,又能引导其展开有效探究活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构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递进式问题体系,能够有效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思考,实现分层教学目标。实验探究则是化学学科特有教学手段,承载着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学思维与探究精神重任。探究式实验教学摒弃传统验证性实验局限,强调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自主性与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提出假设、制定方案、操作实验、分析数据、总结结论各环节,培养其科学探究思维习惯与方法。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创设“为何点燃蜡烛罩上敞口杯后火焰逐渐变弱熄灭?如何证明空气中某种成分支持燃烧?这种气体可能具备何种性质?如何收集并检验这种气体?”等连贯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空气成分与燃烧关系。在氧气制取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照方操作模式,而是提出探究性问题:“如何从过氧化氢溶液中获取氧气?”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知识提出实验设想。学生可能提出加热法、催化分解法等不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方案可行性与安全性,最终确定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方案。实验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产生气体为氧气?为何选择向上排水法收集?”促进学生思考气体性质与收集方法关系。实验过程中,教师强调精确观察现象: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后剧烈冒泡、集气瓶内水面下降速度、木条复燃现象等,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推理氧气性质。通过这种问题情境创设与实验探究结合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性质与制备方法,更重要是形成了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习惯。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融入生活元素,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生活元素融入化学教学过程能有效消除学科壁垒,架起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间桥梁,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习意义感与价值感。优质化学教学应立足学生生活经验,选择学生熟悉情境作为认知起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化学问题,进而探究化学规律,最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完整学习闭环。这一过程既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局限,又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知识应用作为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需要教师创设多样化应用情境,设计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挑战性任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通过项目学习、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评价完整过程,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精神。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溶液酸碱性教学为例,教师应当从学生日常饮食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接触各种酸味或碱味物质经历,如醋酸味道、肥皂滑腻感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共同特征与区别。接着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观察家庭常见物品如食醋、洗洁精、肥皂、柠檬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质酸碱性,进而自然引入pH试纸与酸碱指示剂概念。在实验探究环节,教师应当设计家庭清洁剂酸碱性调查微型项目,让学生收集家中各类清洁剂,利用提取紫甘蓝汁制作简易指示剂,测试这些清洁剂酸碱性,并分析不同酸碱性清洁剂适用场景与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问题:“为何洗衣粉呈碱性?为何除垢剂多呈酸性?如何根据清洁对象选择合适清洁剂?”通过这些问题讨论,学生能够理解酸碱性与清洁功能关系。通过这种生活化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掌握了溶液酸碱性判断方法与应用知识,更重要是形成了观察生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体现了核心素养培养本质要求。
结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与开展实验探究,提升学生探究意识与实验能力;通过融入生活元素与创设应用情境,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递进发展,共同构建完整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化学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J]. 2024.
[2] 王以寿,李桂兰,李鑫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以X中学为例[J].Advances in Education, 2025, 15.
[3] 秦国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策略[J].学周刊, 2025, 5(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