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生获得感的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实效性研究

作者

谷岩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1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实效性,不但关系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还直接影响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获得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收获,更涵盖精神层面的充实和成长。本文主要对高校辅导员实际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找到有效策略。

关键词:获得感  思政工作  实效性

一、引言

获得感作为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其深刻内涵在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益丰富的学生需求背景下,提升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校辅导员在传统思政工作中坚守阵地并勇于创新,探索适应新时代学生特点的工作路径。

二、高校辅导员实际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内容与方法单一化

在高校辅导员的思政工作中,在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显著问题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显得单一且传统。传统上,思政课堂多侧重于理论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限制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1]。与此同时,课程内容过于重视教材知识的简单传授,缺乏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外,过于强调理论灌输,忽视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导致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

(二)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但是在当前的思政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具体需求,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思政工作的实效性[2]。同时,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过于注重规章制度的执行,而缺乏对学生个体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导致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感到孤立无援,缺乏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对辅导员和学校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发展。

三、基于学生获得感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思政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为增强学生的获得感,高校辅导员应打破传统教材的限制,积极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将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历史文化等多元素融入课堂,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可以引入案例分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在讨论中领悟,从而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3]。同时,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例如,高校辅导员为提高思政工作实效性,开展“社区服务与思政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与邀请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孩子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不但能增加思政教育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体验服务社会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辅导员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从而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实效性。另外,辅导员还利用网络平台,创建“思政微课堂”,发布短视频、微讲座等形式,将思政教育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激发他们的思考热情。在课堂教学中,辅导员还让学生亲自扮演历史人物、社会事件中的关键角色,深入体验并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情感、选择与决策,不仅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还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二)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实施差异化教育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增强学生的获得感,高校辅导员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成长背景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4]。因此,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需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压力大、学业困难等,应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如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经济援助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例如,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对于热爱体育的学生,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养团队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对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另外,高校辅导员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交流平台,方便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辅导员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为他们提供在线咨询服务,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业方面,辅导员可以组织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机会,激发他们的学术潜力。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安排学业导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总之,高校辅导员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校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获得感和归属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不仅是对辅导员个人工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高等教育体系全面优化与创新的呼唤。因此,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应利用丰富思政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差异化教育等方式,改变思政内容与方法单一化、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问题,从而构建更加多元、包容且富有成效的思政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探析三全育人视域下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获得感的路径[J].知识文库,2023,39(23):171-174.

[2]徐志.基于学生获得感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实效性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5):239-240.

[3]胡玉婷,吴禹江.基于教育温度的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现状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07):141-142.

[4]杨凤娟.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