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李娜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吉也克镇牧业寄宿制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问题,从当前结合现状着手分析,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实践脱节、活动形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展多样劳动体验、构建评价反馈机制等策略。将识字教学融入劳动实践中,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文字记忆,培养综合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形成,推动全面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方式,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劳动实践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劳动实践结合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劳动实践结合过程中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问题。其一许多学校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识字量与速度,忽视实践体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识字效果不佳。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机械记忆、反复抄写等方式,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其二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劳动实践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缺乏系统规划,劳动活动与识字内容衔接不紧密,停留于形式层面,未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价值。其三学校资源配置不均衡,有些学校缺乏必要场地设施,无法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
其四家校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家长对劳动实践融入识字教学认识不足,支持力度有限。评价体系也存在明显短板,过分注重识字数量考核,忽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其五教育理念滞后,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实践作为识字教学重要载体价值,忽视了学生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特点。同时跨学科整合意识薄弱,未能有效打通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壁垒,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与效能低下。各学科间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机制,难以形成合力。课程安排上也存在问题,劳动实践常被视作附加活动,时间安排零散难以深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普遍缺乏将识字教学与劳动实践有机融合专业能力,培训机会有限,创新意识不足。这些现状直接影响了识字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入劳动实践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入劳动实践需要系统构建多元路径与深层机制。优化教学设计应立足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设真实情境,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让文字学习从抽象符号转变为生动体验;通过任务驱动促进主动探索,将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参与;通过项目实施培养综合能力,使单一技能提升为多维发展。拓展实践场域需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多元平台,涵盖校园农园、劳技室、社区基地等,形成立体化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方法应突破传统模式,采用项目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围绕主题开展综合实践。完善评价机制要改变唯分数论倾向,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体系,关注学生全面成长。加强家校协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参与机制,拓展学习场域,延伸教育时空。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数字资源,建立电子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动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协同育人格局。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创新思维,让每个孩子成为学习主人。
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一课为例,教师应该设计破缸救人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先组织学生观看课文动画,理解缸字形义及故事情节,随后引导学生参与制陶活动,体验古代制缸工艺。学生分组合作,用泥土捏制小花盆,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缸、坛、罐、盆等器皿类汉字形体特点与用途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字共同偏旁瓦,理解形声字构造规律。制作完成后学生使用自制花盆种植小植物,制作植物名称标签,认识相关植物名称汉字。针对课文核心情节击破大缸救人,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如何安全击破陶器?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击打不同位置效果不同,深入理解司马光智慧与勇敢品质。活动后期学生绘制实践过程漫画,用学过汉字描述感受,举办小小制陶师作品展,邀请家长参观交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通过劳动实践的成效提升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融入劳动实践产生多维度教育价值与显著成效。从认知层面看学生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知识,建立了文字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多感官参与使学生对汉字形音义构成建立深层联结,避免了机械记忆弊端,使识字过程更加自然高效。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主动性大幅增强,学生摆脱传统识字枯燥感受,将学习融入生动活动中,体验成功喜悦,激发持续探索热情。从能力层面看,语言表达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有真实交流场景,词汇量增加,表达更加流畅准确。思维品质有明显提升,面对问题能够多角度思考,寻找解决方案,创新意识逐渐形成。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在劳作过程中锻炼精细动作,协调性获得改善。从素养层面看,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培养,文化自信增强,审美能力提升,合作意识加强,责任担当意识逐步形成。劳动价值观念深入心灵,正确劳动态度与习惯逐渐养成。
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实施了农耕文化探秘主题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农耕方式与现代农业区别。课中学习生字株、兔、猎、悟等字时,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农场,开展小组劳动实践。第一环节认识庄稼,学生观察记录不同植物特征,学习株、苗、秧、秆等植物部位相关汉字,比较字形结构特点;第二环节农事体验,学生分组参与锄草、浇水等劳动,体验农民辛勤劳作,感悟勤劳价值;第三环节创意种植,每组选择一块小田地,设计种植方案,制作植物名称标牌,将所学汉字应用于实际场景;第四环节守株待兔情景剧,学生在农场现场重现故事情节,深刻理解寓言含义。课后学生参与智慧农耕创意设计,思考如何改进农具提高效率,绘制设计图并用学过汉字说明原理,既巩固了识字成果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结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重要探索方向。通过系统分析现状,发现当前教学中存在理念滞后、资源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创设情境、拓展场域、创新方法、加强协同等多维策略。此种融合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加深文字记忆,增强理解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形成。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探究,完善理论体系,优化实践路径,推动识字教学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凤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4,(12):81-83.
[2]高旗,纪海龙.传统劳动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基础建构与策略选择[J].教学与管理,2024,(05):44-49.
[3]王银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教育,2024,(3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