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无线网络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

作者

刘亚琼 刘瑾 赵涛 类成敏

山东农业大学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271018

摘要:智慧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无线网络是智慧图书馆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为此,本文开展无线网技术与高校智慧图书馆空间管理的融合研究,探索具备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技术特征的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图书馆空间管理领域的应用价值、应用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无线网络技术、深度学习

1.引言

智慧图书馆指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环境相结合,对图书馆的业务场所、服务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图书馆各项业务的智能化水平,并融入视觉体验、交互体验等体验要素,通过形象接待、专业服务、传统阅读、数字体验等功能的有机融合为读者带来智能服务和智能体验,从而实现图书馆业务的智能化升级[1]。

分析山东农业大学智慧图书馆网络建设现状和不足,探讨有线无线网络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提出智慧图书馆网络建设背景下有线无线网络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即扩容改造骨干网络带宽、部署技术设备、统一管理网络、充分保障网络安全、全面监控网络信号覆盖、实时管理网络用户、建立网络统计报表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2.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无线网络建设使用现状分析

本课题采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分析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对象为进入图书馆的师生及馆内工作人员,调查问卷均为自愿填写,对于漏填者要求其补填,确保有效填写率。问卷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无线网络使用体验及改进意见两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为量表部分(TAKA 量表),一共有三个不同的维度,包括认识,知识和态度,共 44 个条项。其中认识部分中有 12 个条项,采用 Likert 3 级评分法,本论文规定“不满意-满意”赋分1-3,这一层级总分为 12-36 分。知识维度中含有 10 个条项,答“是”得 2 分,否则 1 分;此维度总分为 10-20 分。态度维度 12 个条项,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法,从“非常认同—非常不认同”分别予 5-1 分,此维度合计总分为 12-60 分。总分合计为 34-116 分。共收集了297份问卷反馈。

通过搜集数据统计得出,来读书馆就读的人员七天1次及以上的可达到59%,采用山农无线上网时长两个半小时以上的为36%,无线网络使用频率为85% 以上,馆内无线网72%用于浏览网页,无线网络用户主要选择的无线热点名称为SDAU-WIFI,使用山东农业大学无线网的主要区域为自习室、电子阅览室,根据收集人员的反馈报表粗略统计得出到馆人员认为无线网络上网不顺畅的占比为24% ,通过实地走访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调查样本得出,馆员无线网络使用率达到95%,所在办公区域无线网络 49% 范围信号较弱。

研究者通过实地观测无线接收器的安装位置发现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无线网络发射器数量较少,导致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不全,因发射器所在位置分配不合理,造成无线信号弱,影响到馆人员无线网络服务体验感。研究者通过网络监测不同位置AP下有效终端接入的数量来判断该区域下的到座率、终端在线时长来判断用户来访图书馆的偏好和来访时段。用户平均使用无线网的时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馆内的停留时长。一天中连接无线网时段人数分布集中在9:00-11:00、15:00-18:00 时段,基本符合进馆人流量的实际情况。.

3.无线网络优化服务

依据现存问题进行服务优化,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无线环境,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服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图书馆无线网络系统主要存在无线网络AP覆盖点位不足,网速慢,容易掉线等网络层面问题。通过收集学生的样本数据可知一些学生来到图书馆后学习效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等学生层面的问题,针对以上分析的原因进行建设方案调整,以满足无线网络系统服务需求。

网络地址优化。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单独划分网段,减少网络拥挤,提升办公效率。无线控制系统软硬件升级AC系统。当前无线 AC 控制器软件系统版本旧,严重影响用户无线体验,通过软件版本升级提升设备性能,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响应速度,从而提升网络效率。新版本的固件通常会修复之前版本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从而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减少受到网络攻击的风险,也会修复之前版本中存在的BUG和故障,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化AP点位。目前我校岱宗校区图书馆AP数量为64个、泮河校区为81个。针对馆内无线网络覆盖信号较差区域进行点位增加。在图书馆楼顶采用和一号楼相同的全向扇形AP增强全覆盖的效果。针对会议室、电子阅览室等人群密集场景选配高密度AP,根据使用人数情况提高终端最大接入数。

采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构建无感知能量化识别分析体系。通过摄像头图像采集,标注与量化学生行为数据,如:玩手机、睡觉、看书、左顾右盼、书写,快乐、悲伤、惊讶面部表情,用于构建学生行为数据集。采用模糊推理模型,构建有效度综合指数通过神经网络的5层学习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训练。同时改进神经网络结构,多尺度的训练增强模型对小目标的识别能力。量化分析到馆率、睡觉率、玩手机率等指标。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吸引读者到图书馆读书学习。

4.结论

通过技术层面上的改进可为师生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智慧图书馆的知识共享性也体现在其使读者的借阅过程更快速,使馆员的管理工作更便捷,服务更优良。实现轻量化服务,以服务为理念,聚焦小而美,切实解决问题,持续建设智慧图书馆,实现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最终达到学科服务与用户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之间的完美统一,助力学校“冲一流”建设,践行高校图书馆使命。

5.参考文献

[1]陈进.智慧图书馆的架构规划[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