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
周玉风
德州市北园小学 山东省 德州市 253000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特别是与“教·学·评”的融合,能使传统课堂焕发出的新活力。本文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场景为例,探索AI赋能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一、传统“教·学·评”模式面临的困难
1.学情诊断具有滞后性
传统教学中,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师常常依赖纸质单元前测卷开展学情研判,不仅批改耗时较长,也难以发现学生个性化的困难。经对某校2个平行班调查显示,41%的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对“数位值”概念的理解偏差,导致后续课程受阻。
2.教学互动具有局限性
教师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操作,比如通过算盘计数时,拼摆2065的组成时,个别学生将2个千位误置百位,教师未能及时捕捉。
3.评价反馈缺乏个性化
传统教学中,当堂检测一般采用集体批改和统一讲评的模式,对学生的不同错误,难以针对性干预,比如将“柒千零三”写作7003的“数的读写错误”。对某校2个平行班调查数据显示,同类错误在单元测试中的重复出现率达35%。
二、AI技术赋能的着力点
1.AI学情诊断:可通过分析教材内容,自动生成知识关联图谱,预判学生在“数位值理解”、“拐弯数”等难点上的潜在问题,推送差异化预习资源;课堂活动中,可实时捕捉学生操作轨迹、答题速度、知识点停留时长,即时生成正确率统计图表,定位认知断点,帮助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2.智能交互场景设计:根据不同知识点,设计语音互动计数器、AR生活场景探索、数字迷宫闯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游戏,寓教于乐。
3.教学评价与反馈:汇总每日学生活动,生成错误类型统计、进步趋势图电子档案;根据个体差异向学生推送定制化练习题;对比历次单元测试数据,追踪教学改进效果。
三、AI赋能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实践
(一)精准诊断,让学生掌握数的概念
案例1:《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前智能预学
1.推送交互式预学微课:含动态数位表、虚拟计数器
2.嵌入分层检测题:(1)看图写数;(2)用不同方式表示3450
3.全班错误聚类显示:35%的学生在“数的组成”任务中将“2个千、5个十”错误组合为2005
4.思维过程回放发现:63%的错误是由于学生未理解“数位空缺需补零”的规则
5.调整教学策略:优先开展“数位筒填充游戏”,让学生建立位值概念
6.设计AR纠错任务: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修正“2005→2500”的错误
(二)深度互动,重构小组合作模式
案例2:探究《万以内数的读写》
1.智能分组:依据前测数据,生成“异质分组矩阵”,确保每组含1名数感优势生与2、3名待提升生
2.过程记录:语音转录系统实时分析小组讨论关键词如“数位”“占位符”出现频率,AR数位卡自动记录拼摆路径
3.强化激励:根据完成度、创新性等生成积分榜,给予差异化奖励
4.教师干预:(1)大屏投射第3组的错误操作,将6080拼为6千8百,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调用历史数据展示往届学生相同错误的纠正案例
(三)智能评价,个性化巩固提升
案例3:《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当堂检测
1.分层任务设计
A层(基础):在数线图中标出2850的位置(AI自动检测标点精确度)
B层(进阶):用“>”“<”连接3200、2999、3050(系统捕捉拖拽逻辑)
C层(拓展):解释“为什么3000比2999大1却不在相邻数位”(语音语义分析)
2.即时反馈机制
错误归因:将“3200>3050”判断错误的学生,80%存在“位数相同比较首位”的思维定式
资源推送:向错误学生发送“数位逐级比较”互动游戏,向达标学生开放“古代算筹计数”拓展微课
3.家长端同步
生成可视化学习报告,推送定制化亲子数学游戏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教学成效量化分析
在某实验班(N=42)的对比研究中发现:
1.单元测试优秀率(≥90分)从30.1%提升至55.2%
2.课堂有效参与度(主动提问/操作次数)从每课时6.2次增至每课时15.3次
3.学困生关键错误重复率从65%下降至22%
(二)分群体观察发现
1.学生层面:AR数位操作,显著降低了抽象思维负荷,访谈中80%的学生表示“数位表像在脑子里动了起来”
2.教师层面:教学决策依据从“经验直觉”转向“数据实证”,备课效率提升40%
3.家长层面:通过学情报告,92%的家长更加精准参与辅导,盲目刷题的焦虑感降低了
(三)实践反思与建议
1.坚持“技术服务于人”的理念
AI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既要利用好技术优势,又要保持教育温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AI发展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要从会用工具到重构课堂,成为AI赋能的先锋。
3.严守伦理安全底线
向家长开放时,应对学生学习数据进行匿名和脱敏处理。注意防范AI技术在限制学生自主性和选择权方面的风险。
结语
AI技术重新定义了小学数学课堂的边界。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实践中,AI技术既保持了数学概念的系统性,又通过智能交互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学习成为充满科技趣味的探索之旅。要以技术之智赋能教育之智,在AI发展浪潮中拥抱变化、保持初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陆,张敏霞.(2021).人工智能赋能课堂评价的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9),4552.
3.张华,李静.(2023).基于知识图谱的小学数学认知诊断研究——以“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32(1),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