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李水漫

吉林油田新能源公司 吉林 松原 138000

摘要:光伏发电系统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组件效率、系统设计、环境因素和能量转换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光伏电池类型与材料对组件效率的影响,以及组件布置与安装角度对系统设计的影响。其次,探讨了温度、日照、遮挡和灰尘等环境因素对系统效率的影响,以及逆变器性能与损耗对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升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技术策略,包括优化光伏组件选择与布局、改善逆变器效率、提升系统运行环境以及监控与管理系统优化。

关键词:光伏发电;组件效率;系统设计;环境因素

1.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其经济性和实用性,因此,深入分析影响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因素,并探讨提升效率的技术策略,对于推动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组件效率、系统设计、环境因素和能量转换效率四个方面,对影响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技术策略。

2. 光伏发电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1 组件效率

光伏发电系统核心组件为光伏电池,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系统发电性能的优劣。不同种类光伏电池由于其材质,结构,制造工艺等差异,呈现出差异化特性。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光伏电池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薄膜电池等。单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相当高,通常超过20%,并在高温条件下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与单晶硅相比,多晶硅电池的制造工艺更为简洁,成本也相对较低,但其转换效率稍微逊色,通常在15%-18%的范围内。另外,由于薄膜电池具有轻质、良好的柔韧性以及在弱光环境下发电的能力,它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其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在10%-12%的范围内。在材料的选择上,除了硅基材料,异质结电池(HJT)和钙钛矿电池等创新技术在近些年也日益完善。这些新兴的材料和结构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面对着成本和稳定性的双重挑战。从整体上看,光伏组件效率受到材料特性,生产工艺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其设计选型需要兼顾效率和成本。

2.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对提高光伏发电系统效率起着关键作用,而组件布置及安装角度又是光照捕获及能量转换过程中的关键。各部件的排列要避免互相遮挡,最大限度利用空间以达到最大发电效率。常用的排列方式包括水平排列,倾斜安装和跟踪系统等。根据安装地点的纬度,调整组件的倾角能够使组件全年接受到最佳的太阳辐射。比如,低纬地区倾角可小一些,高纬地区倾角要适当加大才能得到较好的日照捕获效果。另外,各部件朝向通常以南向最好,使白天太阳能捕获量达到最大。在场地许可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双轴追踪系统,利用太阳位置的实时追踪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但是该系统造价比现场维护需要更高。在布置与安装设计时还要考虑构件通风与散热效果以免高温影响构件性能。因此组件布置及安装角度合理既可以增加系统整体发电量又可以延长组件寿命。

2.3 环境因素

光伏发电系统的性能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大多数光伏组件的工作效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因为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组件电压降低,影响功率输出。因此,在高温环境中,良好的散热设计尤为关键。此外,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发电量,阴天、雾霾天气以及日照角度的变化都会导致发电量的波动。遮挡是影响光伏系统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即便是部分遮挡,也可能因组件串联效应造成整串组件的输出功率大幅降低。树木、建筑物、甚至鸟粪等遮挡物都可能对系统的发电造成不利影响。灰尘也是常见的环境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干旱或多风的地区,灰尘在组件表面的堆积会降低光透过率,从而影响组件的吸光效率。为了减轻灰尘和污染物的影响,需定期清洗组件表面,同时优化组件的安装角度,使其在雨水中更容易被冲刷干净。

3. 提升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技术策略

3.1 优化光伏组件选择与布局

为促进光伏发电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优化组件选型和合理布置是一项重要技术策略。首先,在选择组件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那些效率高且衰减率低的光伏组件,例如单晶硅或异质结组件,以确保系统能够长期保持高效的输出。同时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选取合适的组件类型。比如户用系统也许要兼顾外观、大小等因素,大型电站更加讲究效率和稳定性。在布置上,要尽可能避免部件之间互相遮挡,保证各个部件受光照均匀。另外还可使用双玻组件或者双面发电组件利用地面的反射光来增加发电量。当空间与预算许可时,使用单轴或者双轴跟踪系统同样可以有效地增强系统光捕获效率。但此类系统一般都伴有高昂的安装及维护成本,需结合实际需求及投资回报率加以取舍。

3.2 改善逆变器效率

逆变器作为光伏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其效率对整个系统的发电量至关重要。因此,提高逆变器的效率成为提升系统性能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技术上,逆变器的优化主要包括采用更高效的开关器件,如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器件,这些新型材料在降低开关损耗的同时还能提升逆变器的工作频率。此外,改进逆变器的控制算法,使其能更好地应对输入电压和电流的波动,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措施。模块化设计的组串式逆变器和微型逆变器可以减少系统中的单点故障风险,并提高系统的部分发电量优化能力。为了确保逆变器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需加强其散热设计和抗干扰能力,并配备智能监控系统,实现逆变器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远程管理。

3.3 提升系统运行环境

为缓解温度给光伏组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可采取通风较好安装或者利用背板散热技术来降低组件工作温度。对于多尘或者多污染的区域,要经常对部件的表面进行清理,保证光线能完全通过。另外,防尘网的设置或者部件表面的自清洁涂层的设置还可以有效降低灰尘的堆积。在选择光伏电站的位置时,必须确保树木和建筑物不会遮挡,以保证全年都能得到足够的阳光照射。同时对各部件倾角进行了合理的设计,使得各部件在各个季节均能够接受最大太阳辐射。对某些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区域,也可考虑加装耐候性更强的部件及装置来保证系统的长时间稳定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光伏组件选择与布局、改善逆变器效率、提升系统运行环境以及监控与管理系统优化,可以有效提升光伏发电系统的整体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光伏发电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晨旭, 杨恒英, 魏士博, 田哲安, 盛洁, 赵梓君. 某分布式光伏项目实际发电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系统优化研究[J]. 建设科技, 2024, (15): 23-26.

[2]王治国. Z光伏电站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D]. 西安理工大学, 2024.

[3]刘从领, 薛建平, 彭宏亮, 席晓军, 任莹. 提高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技术实践[J].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2024, 14 (02): 44-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