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感”到“悟” 培养量感
郑航淇
浦江县中余乡中心小学 浙江 金华 322209
【摘要】“量感”是2022版课标新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却存在量感缺失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具体的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对“量”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估测中获得量感,在生活中丰富量感,在实践中发展量感。
【关键词】 量感 培养 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从原先的10个关键词增加到了11个,“量感”作为一个新增的关键词出现在小学阶段里,引起我们的关注。在2022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量感逐渐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却存在量感缺失的问题,虽然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但却无法灵活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现象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使学生在估测中获得量感,在生活中丰富量感,在实践中发展量感。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展开分析,并提出培育小学生良好量感的几点策略。
一、重视量的实践体验,形成自身经验
学生只有通过亲自观察,亲身实践,多种感官参与,才能对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并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即有效的经验。学生对于事物的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就可以形成正确的量感,并且借助量感对事物的数与量做出正确的估测与判断。量感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体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反复训练,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认知与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教学“千米”时,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千米”的量感,比如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帮助学生建立量感;或者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操场上跑圈,具体感知1千米;还能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从某地出发,沿直线走1千米的路程。将以上三种方法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只运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学生很难从图画上感受到1千米的距离,即使有教师的演示与操作也无济于事;在操场上进行非直线距离的跑步能够让学生初步感受1千米的距离,但由于不是直线距离,学生形成的量感体验也会参差不齐;而家长陪伴孩子走直线距离体验1千米的方式,对于学生的量感培养是最有效的。在学生实践活动结束后回到课堂,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归纳,巩固与完善学生体验,学生就会有效地建立“千米”的量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或身体中的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一个一角的硬币、一张公交卡的厚度、自己指甲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一个手指头的宽度、一个图钉的长度、方格纸上一个格子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一支笔的长度、书本的宽度、手掌的长度大约就是1分米。课桌的高度、米尺的长度,走两步的距离大约就是1米。多元感知是学生发展量感的基础,只有通过感知活动建立了清晰的标准量、单位量,学生的量感才能获得积极的启蒙,进而有效地生成。
二、注重单位量的感知,形成单位量感
单位量是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最先接触到的,比如1厘米、1分米、1米、1克、1千克等。不论是教材中还是教学中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称一称等活动去感知,进而形成鲜明的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形成量感。如教学1千克时,课前先让学生去观察记录一些物品的重量分别是多少千克,然后购买1千克的物品,并在上课那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分组看一看每个人带来的1千克的物品是什么,互相用手拎一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在活动中思考,都是1千克的物品,为什么有的数量多,有的数量少?1千克的不同物品,拎的时候感觉一样重吗?出示两袋体积相差较大的物体,让学生感知它们的体积,再让学生称重,发现都是1千克,认知冲突由此形成。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对比性体验活动,能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1千克的物品到底有多重,而不会被物品的一些非本质属性干扰。
三、加强叠加量的感悟,建立不同的量感
在日常生活中,对单位量的估测是比较少的,多数是对叠加数量的估测。如课桌有多长、学校花坛的面积有多大、等,为了让估测更准确,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单位量感的培养,还要不断叠加数量,让学生逐渐建立不同的量感。比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当学生感受到了1克是1粒花生米的重量后,还要让学生去感受10克是1枚一元硬币的重量,50克是一个鸡蛋的重量,100克是一个橘子的重量,250克是一瓶牛奶的重量,500克是一瓶矿泉水的重量等等,当学生建立了这些叠加量的量感后,在对生活中的物品重量进行估测时,就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数作为参照点进行估测。
四、开展丰富的估测活动,精准完善量感
量感的建立和完善是离不开估测活动的,估测是否准确取决于量感,而量感又可以通过估测活动得到巩固和完善。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后,可以让学生估测身边的物品分别是多长,比如橡皮的长度,铅笔的长度、书本的长度,课桌的长度等,当学生完成估测后,让学生再量一量这些物品的实际长度,看看误差是多少,让学生进行矫正,在这样不断估测和矫正的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和估测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五、构建不同量的联系,拓展深化量感
著名数理学家皮亚杰说:“数学是对结构的构建而建立起来的。”当学生学习了一些计量单位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集约化经营、处理,让学生从逻辑关系、属种关系等方面对计量单位形成整体性、结构性建构,以此深化学生的量感。例如教学《体积单位》,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教学,深化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知。如“长度是一根线,面积是一个面,体积单位是一个间(空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因此分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所以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的平方,也就是100,所以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 的立方,也就是1000;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等。这样的教学,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计量教学串联、融通起来,深化了学生对计量单位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计量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量感。
“量感”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之中。“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有助于拓展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将“量感”的培养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丰富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多估测,在实践活动中,沟通数学知识和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把培养学生量感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缪海琴.量感:儿童应当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8.
[2]梁培斌,张先锋.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20.
[3]陈茵茵.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42).
[4]徐国明.小学生量感:内涵,价值及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师训,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