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中古文教学的策略探讨

作者

毕忠淑

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城关完小6776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语文课堂古文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通过分析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趣味引入与实践活动两大有效途径。传统古文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制约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采用趣味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多元实践活动则促进古文知识内化转化,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本文旨在为小学古文教学提供实用策略参考,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文教学;趣味引入

一、小学古文教学现状,问题凸显明显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古文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致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方式过于刻板,众多教师仍沿用传统讲解方法,将重点放在文字解释与翻译上,忽视学生兴趣培养与主动参与,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古文学习抵触情绪。教材编排与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选文难度偏高或教学进度过快,令学生跟不上节奏,产生挫折感,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部分教师古文功底欠缺,对文本理解存在偏差,无法准确传达古文精髓,甚至出现教学内容错误情况,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机制局限于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古文学习过程中兴趣培养与能力发展,引导方向偏差,使教学目标窄化为应试需求,背离素质教育初衷。

家校联动机制不完善,家长对古文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给予学生适当引导与支持,校外资源利用率低,学生接触古文场景有限,缺乏实际运用机会。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足,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使用率低,教学形式单调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缺乏系统性教学规划,各年级古文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知识点分散,未形成完整学习体系,导致学生古文基础薄弱,学习积累不足。学生古文学习障碍多重,文言文特殊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差异大,词汇理解困难,背景知识缺乏,导致理解障碍,学习效率低下。

二、古文趣味引入教学,兴趣激发有效

趣味化教学融入小学古文课堂凸显多重价值,实现学习过程生动化与知识内化。趣味引入作为激发兴趣关键环节,转变传统枯燥讲解模式,建立情感连接与认知桥梁。意境创设让抽象文本具象化,使学生沉浸于古代情境,激活感官体验与想象空间。故事化导入将历史背景转化为生动叙事,增强文本亲近感,削弱陌生隔阂。问题驱动设计引发探究欲望,促使主动思考与知识建构。多媒体技术辅助古今语言对比,直观呈现文言特点,降低理解障碍。游戏化活动设计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竞争机制激发集体参与热情,合作学习促进交流分享。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代入古人视角,体验情感,深化理解。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司马光》教学实践中,趣味引入策略运用展现显著效果。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制作司马光破缸救友多媒体动画,收集古代水缸实物图片,准备相关实验材料。课堂伊始,教师设置悬念提问:假如你看见小朋友掉入水缸,却无法将他拉出来,你会怎么做?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激发求知欲望。接着展示水缸图片,讲解古代儿童嬉戏常见意外,创设历史情境。随后组织破缸救人实验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使装满水玻璃瓶中小玩具取出,亲身体验司马光思考过程。学生尝试各种方法后,教师引入司马光故事,播放动画演示破缸救友场景,学生恍然大悟,产生强烈共鸣。进入文本学习阶段,采用情境朗读法,配以背景音效,让学生代入角色诵读课文,感受紧张气氛。设计古今词汇对应游戏,学生寻找石对应现代词语,理解举含义,掌握关键词汇。组织小小播报员活动,学生用自己语言复述故事,加深理解记忆。课堂延伸环节,开展寻找生活中智慧讨论,联系现实生活,探究遇到紧急情况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智慧现代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古文实践活动融入,能力提升显著

实践活动融入古文教学过程中蕴含深厚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传统教学局限于课本内容讲解,学生接受知识被动,难以产生内在驱动力,而实践活动打破这一局限,转变学习方式。朗诵表演活动培养语感,体验文本节奏美感,加深情感理解;创意改编激发想象力,促进古今联系,培养创新思维;情境体验让抽象文本具体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历史意识;跨学科整合实现知识融通,拓展古文学习视野,建构完整知识体系;探究性学习培养批判思维,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项目促进交流分享,提升团队协作精神;成果展示活动肯定学习成就,增强自信心,形成正向激励;社区资源利用拓展学习场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古文学习生活化;家校合作机制构建共同教育环境,形成合力,促进古文教育深入人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囊萤夜读》教学实践活动设计充分体现实践融入价值。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收集古代读书人刻苦学习历史资料,制作囊萤与映雪图片,准备萤火虫视频,设计实践体验环节。课堂开始,教师组织古代照明工具探秘活动,展示油灯、蜡烛等实物,让学生体验古代照明条件局限性。接着进入文本分析阶段,采用情境再现法,教室拉上窗帘模拟夜晚环境,学生分组制作简易囊萤灯——用透明塑料瓶装入荧光棒模拟萤火虫光亮,亲身感受借萤火虫微光读书艰难情境。在此基础上组织古诗文朗读会,学生借助自制囊萤灯诵读课文,体验古人刻苦精神。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扮演囊萤夜读少年情景展示,从行动中理解“家贫不常得油”与“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之间因果关系,加深对课文主旨理解。随后开展今昔对比讨论活动,学生比较古今学习条件差异,感恩现代学习环境便利,激发珍惜时光意识。延伸拓展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更多古人勤学典故资料,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组织古人勤学故事会,学生分组改编古人勤学故事成小短剧,在表演中深化理解。家校合作环节,布置我与古人共勉家庭实践活动,学生与家长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写下受古人启发感悟,形成家校合力。

结论:小学语文课堂古文教学改革必须立足学生实际需求,从趣味引入与实践活动两方面着手创新。通过多元趣味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态度;通过丰富实践活动促进知识内化,提升应用能力。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立体化古文教学体系。趣味性与实践性结合,能有效解决当前教学困境,促进小学生古文素养全面提升,为传统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达宇. 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古文"教学策略探讨[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48):43-45.

[2] 付玉婷. 基于古诗词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与实践[J]. 文渊(小学版),2021(10):243. DOI:10.12252/j.issn.2096-6261.2021.10.143.

[3] 李玮娟. 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研究[J]. 语文课内外,2020(3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