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探究
徐萍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与困境,提出构建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微课资源、建立有效课前自主学习评价机制等优化策略,并探索融合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有机结合等创新路径,旨在为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实践参考,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科学有效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引言: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实现知识传授与内化过程翻转,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机遇。当前小学数学高年段学习内容逐渐深入抽象,学生学习差异显著增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翻转课堂通过重构教学流程,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行路径。本文针对小学数学高年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与创新路径,探索构建符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与高年段学生认知规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分析
(一)当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高年段实施过程中,微课资源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制约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制作微课时缺乏系统规划,内容安排过于零散,知识点讲解深度不够,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微课设计未充分考虑高年段学生认知特点,表现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部分微课时长控制不当,过长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过短则知识覆盖不全面,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对微课制作技术掌握程度有限,影响微课质量,部分学校缺乏专业团队支持,使微课制作成为翻转课堂推进瓶颈。课前学习监督机制不健全,难以保证学生有效完成预习任务。高年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虽有提升但仍不完善,缺乏自律性,导致课前学习流于形式。预习任务设计缺乏针对性,未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被动应付。
部分教师未能提供清晰预习指导,学生不清楚学习重点与方法,降低预习效率。预习反馈机制缺失,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得不到解决,挫伤学习积极性。家校合作不足,家长对翻转课堂理念认识不清,无法有效支持学生课前学习,使预习质量无法保证。课堂活动设计与课前学习衔接不紧密,影响翻转效果。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未能充分结合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活动组织脱离预习内容,使课前学习价值无法体现。部分教师仍保留传统教学思维,课堂上重复讲解课前学习内容,削弱翻转课堂时间优势。高年段数学问题解决活动设计不够深入,未能引导学生应用预习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制约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指导与评价机制,合作质量不高。教师课堂角色转变不彻底,对学生学习过程干预过多,限制学生主动探究空间,影响翻转课堂核心价值实现。
(二)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困境
小学高年段学生间学习能力差异逐渐扩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自主学习时理解困难,影响课前学习质量。学生认知发展不均衡,解决问题能力存在显著差距,导致课堂活动参与度不一,教师难以兼顾各层次学生需求。数学学科抽象思维要求较高,部分学生缺乏必要思维基础,自主学习抽象概念时遇到阻碍,需要教师引导,单纯依靠课前视频难以克服这一障碍。教育评价体系与翻转课堂理念存在冲突,制约教学模式深入推进。现行考试评价体系仍以知识掌握为主要标准,而翻转课堂更注重能力培养与思维发展,两者存在矛盾。家长与学校管理者对考试成绩关注度高,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坚持翻转理念,出现形式翻转、本质传统现象。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翻转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表现,影响模式推广。
学校硬件条件限制,影响翻转课堂实施效果。部分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网络环境不稳定,影响学生课前在线学习体验。教室空间布局不利于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限制课堂活动开展。学生家庭设备条件不一,部分学生缺乏必要学习工具,造成数字鸿沟,影响教学公平性。学校技术支持人员配备不足,无法及时解决教师与学生遇到技术问题,降低翻转课堂实施效率。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滞后,优质微课资源获取渠道有限,增加教师工作负担。课时安排与教学进度压力,制约翻转课堂深度实施。教师面临较大教学进度压力,担心翻转课堂耗时较多影响教学计划完成。翻转课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课外时间,与其他学科学习任务存在冲突,引发学生与家长抵触情绪。教师工作量显著增加,微课制作、预习任务设计、学习反馈处理等环节占用大量时间,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教研活动支持不足,教师缺乏专业指导与交流机会,难以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使翻转课堂实施质量无法保障。
二、优化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一)构建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微课资源
小学高年段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微课设计应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可视化呈现,通过多重表征构建理解桥梁。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内容,确保知识点聚焦且深度适宜,每个微课限定单一主题,时长控制六至八分钟,避免认知负荷过重。遵循情境引入—操作体验—概念抽象—方法应用—拓展巩固认知路径,设置思考暂停点促进主动思维参与。采用动态演示、图形变换等方式突出数学思想可视化;语言表达生动简洁,营造轻松学习氛围。通过阶梯式练习与即时反馈,引导学生自检学习效果,形成完备知识结构。配套学习指导、笔记模板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提高预习效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微课设计中,创设魔方变形记主题系列微课,引导学生从三维空间实物认识到抽象空间概念形成。先通过微课实物分类游戏导入,展示生活中各类立体形状,引导观察特征并归纳共性;设计三维动画演示各要素关系,学生可通过屏幕交互旋转观察不同视角,理解棱、面、顶点概念;插入思考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促进概念辨析能力培养。再用微课设计虚拟动态展开过程,学生可观察展开后各面位置关系,通过思考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哪些不同展开图激发探究欲望;提供交互操作平台,尝试拖拽平面图形完成虚拟折叠,体验二维到三维转换过程。最终微课创设包装礼物情境,引入表面积实际应用;通过动态分解演示计算思路,展示从分步计算到公式推导全过程;设置分层练习,从简单长方体到复合体,逐步提升难度。整套微课融入立体图形设计师角色扮演,完成系列任务获得相应徽章,形成完整学习体验。
(二)建立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评价机制
有效评价机制第一应确立多元评价主体,融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方式,使评价过程成为反思与交流机会;第二注重评价内容全面性,涵盖预习完成度、笔记质量、问题提出、自测成绩、思维表现等要素;第三确保评价标准层次化,适应不同基础学生需求,设置基础达标、能力提升、思维拓展等多层级目标,让每位学生获得成长体验。现代信息技术为评价机制提供支撑,通过学习平台记录预习行为数据,包括学习时长、暂停次数、重看片段、作答情况等监测学习过程;智能题库根据作答情况自动推送针对性练习,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学习分析技术生成诊断报告,帮助了解学习效果与不足。预习成果展示与交流制度是评价机制重要组成,通过问题收集、成果分享、典型案例解析等环节激发表达欲望与成就感,促进深度学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预习评价设计中构建分数探究者成长评价体系,记录学生课前学习轨迹。针对预习设计三层级任务卡:知识理解卡要求观看微课后解释什么是分数乘整数并举例;思维拓展卡要求分析计算法则与整数乘法异同;创新应用卡鼓励创编生活中应用问题。学生通过平台提交预习成果,系统记录完成时间、观看次数与暂停点,教师据此判断学习投入度与关注重点。评价采用积分银行模式,基础任务完成获基础分,额外思考与创新获奖励分,累计积分可兑换不同类型徽章。在预习中设计问题提出环节,学生提交预习困惑与思考,优质问题进入金问题池作为课堂讨论基础。设立预习小组制度,四人小组共同完成分数乘法思维导图协作任务,成员间互评笔记质量,形成互助学习氛围。课堂前教师通过平台生成预习热点图,呈现普遍关注问题与易错点,据此调整教学重点;课堂中安排预习之星分享高质量预习成果,既表彰优秀表现又提供学习榜样。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深化路径
(一)融合信息技术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效能
引入智能学习系统分析学习行为,识别认知障碍与学习风格,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开发智能助教根据预习情况提供实时反馈,解答问题,减轻教师负担。利用智能评价分析解题过程,识别思维误区,提供针对性指导。构建知识图谱呈现概念关联,帮助构建系统知识结构。开发自适应学习路径,根据掌握情况调整内容难度,实现个性化学习。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困难学生组织精准干预。构建虚拟与增强现实环境,创新数学学习体验。开发概念可视化工具,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使抽象概念具象化。设计虚拟实验室,学生操作虚拟对象进行几何探索,深化概念理解。创建情境模拟系统,将应用题具体化为交互场景,增强问题分析能力。开发增强现实卡片,通过设备扫描实物呈现数学模型,建立现实与抽象连接。构建虚拟学习社区展示解题思路,拓展交流维度。利用体感技术开发数学游戏,通过肢体活动参与数学任务。
建立多层次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优质微课资源,建立分类微课库,教师能精准调用,避免重复建设。开发可编辑微课模板,降低制作门槛,快速生成个性化资源。建立评价推荐机制,通过多维度评估推送精品内容。构建教师协作空间,促进跨校教研与资源共建。开发数学思维训练资源包,配套提供思维工具,强化思维培养。建立开放资源贡献机制,鼓励教师分享创新成果。拓展混合学习空间,打破时空限制创新学习方式。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环境,学生随时进行预习学习。开发智能教室系统,整合互动设备,实现课堂无缝衔接。构建小组协作空间,支持多样化学习活动。设计家庭学习支持系统,提供预习指导,形成家校协同机制。开发云端学习社区,学生跨班级交流,拓宽学习视野。建立资源推送机制,根据兴趣需求,推送拓展材料,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的有机结合
针对高年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系统设计学习策略培训课程,涵盖预习方法、笔记技巧、问题提炼等内容。开发元认知指导工具,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规划、监控与评估,形成自我调节能力。设计学习策略应用练习,学生在具体数学任务中体验不同策略效果,形成个人有效策略库。建立学习困难诊断机制,帮助学生识别障碍原因,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同伴示范与交流,促进学习策略内化与迁移,形成持续改进循环。设计思维导向预习任务,促进数学思维主动发展。基于数学核心思想与方法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概念本质与思想方法,而非机械记忆与模仿。预习任务设计体现数学认知进阶路径,学生经历从实例观察到方法应用完整认知过程。设计开放性探究问题,激发多角度思考与创造性解决问题尝试。引入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梳理知识结构,融入思维提示引发深层次思考。设置认知冲突任务,通过违反直觉案例促使学生主动调整认知结构,维持最近发展区学习状态。
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课堂活动体系,深化数学思维训练。课堂活动设计立足预习成果,着重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困惑与挑战。组织概念辨析活动促进概念深度理解,设计多层次思维训练任务发展数学思维品质。通过错误分析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方法创新活动感受数学思想灵活性。实践应用项目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价值,思维过程展示实现思维共享与互鉴。建立能力进阶评价与激励机制,持续推动自主学习深化。构建自主学习能力发展阶梯,为学生提供清晰发展路径。从多维度评估思维发展水平,收集典型证据记录成长轨迹。学生通过完成特定任务获得不同级别认证,思维能力展示活动提供实践平台。表彰自主学习表现优秀学生形成榜样示范,通过积分奖励、成果展示等方式肯定进步,强化持续学习动力。
结论: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实施需从资源建设、评价机制、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多方面协同推进。针对高年段学生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特性,构建符合认知规律微课资源是翻转课堂质量基础;建立有效课前自主学习评价机制是模式运行关键;融合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能是拓展应用深度与广度重要途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有机结合是实现育人价值核心要素。通过多方协同探索实践,翻转课堂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更积极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香.小学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5):100-102.
[2]郭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研究[J].智力,2023,(22):160-163.
[3]张凤霞.小学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创新思维研究分论坛论文集(二).金乡县胡集镇三刘小学;,2023:347-350.
[1]梁德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20,(10):67-68.
[2]李小军.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