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育人模式改革研究
田子叶 段乃侠 陈想想 王玉芳 王学成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省西咸新区 712000
摘要: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分析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产教融合模式在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举措。详细介绍了校企协同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建立评价体系以及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实施路径与取得的成效。研究表明,该育人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也为其他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践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育人模式改革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然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就业竞争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实践》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实施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改革的理想载体。
二、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但传统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不能及时反映行业的新技术、新应用和新需求。教材中的案例往往过于陈旧,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关联性不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真实工作场景的认知和体验,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验设备和软件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进行大规模、综合性实践项目的需求。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 “两张皮” 的现象。
(三)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
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长期专注于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技术应用和人才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给予学生准确、有效的指导,无法将企业的实际项目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育人模式改革举措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适应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学生应掌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数据库管理、网络技术等核心技能,具备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的能力,能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1.引入企业项目案例
与合作企业共同筛选、整理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项目案例,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按照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对应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项目案例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企业项目的开发流程、技术应用和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更新课程知识体系
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纳入课程知识体系。同时,加强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编程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
1.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企业项目为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经理、程序员、测试员等,模拟企业项目开发团队的工作模式。教师作为项目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优化等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问题导向学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问题导向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项目案例、作业习题等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和预习。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和小组讨论。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软件工具和网络设施。实践教学平台包括软件开发实验室、系统集成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同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学生实习实训工作,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2.开展实践项目训练
在实践教学平台上,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训练。实践项目分为课程设计项目、毕业设计项目和企业实习项目等多个层次。课程设计项目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毕业设计项目则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个人兴趣,完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性的毕业设计作品;企业实习项目由企业提供,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积累项目经验。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企业挂职锻炼
选派计算机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教师在企业挂职期间,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技术需求和人才标准,将企业的实际项目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带回学校,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2.企业兼职教师引进
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和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课程教学、项目指导、专题讲座等教学任务,将企业的最新技术、实际项目经验和职业素养传授给学生。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和专业培训课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建立教师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学能力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挂钩,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四、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与成效
(一)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双方共同投入资金和资源,构建了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企业为实践教学平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软件工具和项目案例,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校企双方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企业将其自主研发的软件项目开发平台引入学校实践教学实验室,学生在该平台上进行项目实践,不仅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还熟悉了企业的开发环境和技术标准。同时,学校教师利用实践教学平台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合作研发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二)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按照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完成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项目驱动教学,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某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开发项目中,学生团队通过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运用所学的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程序开发等知识和技能,成功开发出了一个功能完善、界面友好的电子商务网站。该项目不仅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还在学校的项目成果展示中获得了一等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能力、项目成果和职业素养等纳入评价范围。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形式。其中,企业评价在课程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企业根据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项目成果的质量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保障了教学质量。例如,在某学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中,企业对学生参与的企业实习项目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在沟通能力和职业礼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企业评价结果,学校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了对学生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促进学生就业,实现校企双赢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同时,企业通过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前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例如,某合作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了提前录用,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些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据统计,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质量明显改善,毕业生在企业中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实现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的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课程教学方面,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有效强化,师资队伍实践经验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培养。在校企协同方面,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和促进学生就业等措施,实现了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校企双方的合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还需要持续投入和优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还需要长期的支持和培养等。针对这些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更加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加大对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平台的功能和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 育人模式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计算机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传玉,方晓南,钟尚江,等.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吉利汽车产业学院为例[J].时代汽车,2024,(22):50-52.
[2]王馨,徐萱,and 崔立."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高教学刊 10.26(2024):148-151.
[3]艾军勇,周启刚,崔中山,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新工科校企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以重庆财经学院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5)
课题来源:“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2024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项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 --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综合实践》课程为例(项目编号:CJRH202414)。
基金项目:陕西本科高校和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P-PMCO混合式教学在计算机编程类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3BY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