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现状及治理对策

作者

刘文亭

河南平禹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省禹州市 461694

摘要: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主要包括目前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方面的合作,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不断优化修复技术与方法,强化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增强公众参与社会监督,逐步实现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现状及对策

引言

废弃矿山作为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长期以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土壤质量的退化上,还直接关联到水质环境的恶化,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威胁。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修复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1废弃矿山的环境影响

1.1矿山开采的生态破坏

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其影响深远且复杂。在开采过程中,大规模的挖掘作业直接导致地表植被被清除,土壤结构遭受严重破坏。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矿山开采而损失的森林面积高达数百万公顷,这不仅减少了生物多样性,还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

大型露天煤矿的开采容易导致周边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土壤侵蚀严重,沙尘暴频发,从而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为了评估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分析模型和方法。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对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进行量化评估,从而得出矿山开采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害程度。研究表明,矿山开采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往往高达数十亿至数百亿元人民币,这对当地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矿山开采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2 污染源分析

在废弃矿山的污染源分析中我们不得不正视矿山开采活动对环境的深远影响。矿山开采过程中不仅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还引发了多种污染源,这些污染源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相关研究显示,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是主要的污染源。废渣堆积如山,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废水则含有重金属、酸碱物质等有害成分,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下游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废气则包括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长期排放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可能形成酸雨,进一步加剧生态破坏。

在污染源分析模型中通常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来量化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污染物质流动和转化。通过MFA,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矿山开采过程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来源、去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矿山开采活动的环境风险,为制定有效的修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3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废弃矿山的存在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显著的退化影响。矿山开采活动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还导致了土壤侵蚀、水源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据相关研究显示,矿山开采区域的植被覆盖率往往下降到开采前的10%至20%,这直接导致了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大幅下降,进而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分析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现状

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不容忽视。一方面,废弃矿山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土壤污染、水体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了威胁。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矿山开采导致的土地破坏面积高达数万公顷,其中大部分难以自然恢复,急需人工干预进行生态修复。

另一方面,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着技术难度大、资金短缺以及社会参与度低等挑战。从技术角度看,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需要综合运用地质、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知识,而现有技术往往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修复需求。一些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矿山,传统的土壤修复技术效果有限,需要开发更为高效的新型修复技术。资金方面,生态修复项目通常投资大、周期长,而资金来源有限,导致许多项目难以持续推进。

3探讨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3.1强化规划与管理

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治理对策与策略中强化规划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效地规划与管理能够确保修复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具体而言,强化规划与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制定科学的修复规划、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和评估等。

制定科学的修复规划是强化规划与管理的首要任务。规划应基于废弃矿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质、水文、生态等多方面因素,明确修复目标、修复措施和修复时间表。

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是确保修复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监管机制应包括定期的检查、评估和反馈等环节,以确保修复工作按照规划进行。

3.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治理对策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尽管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矿山生态修复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空白和不足。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明确修复责任主体、修复标准和监管机制,确保修复工作的有序进行。

3.3 创新融资机制

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资金筹措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传统的融资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大规模、长期性的修复需求,因此,创新融资机制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多种创新融资模式,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种值得借鉴的创新融资机制是绿色债券。绿色债券是指专门为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而发行的债券,其募集资金需100%用于绿色项目。

3.4 社会资本的引入与合作

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引入与合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因此,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成为解决资金瓶颈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修复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当前,我国在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修复技术和方法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矿山环境;另一方面,资金短缺、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了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些矿山开采过程中及关闭后,对矿区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明显的破坏。如果开采不当,将对区域内的地下水分布产生破坏性影响,极易引起土壤侵蚀和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此外,多数矿山关闭后未进行及时的生态修复和重建,特别是对立地条件较差的边坡,极易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选择适合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玲燕,罗小平,杨朔鹏.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分区与修复方案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4,(12):131-133.

[2]夏小兴.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3,(06):213-215.

[3]柴寿军.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问题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0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