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2022新课标背景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李昕泽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 5182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当代教育环境中的重要性。文章立足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阐述了新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强调其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的不可或缺性。文章进一步剖析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理论基础,如多模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结合新课标要求,本文提出了一套适应时代需求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包括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解读文本,提升他们的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本文的贡献在于不仅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了新课标背景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框架,还通过实践案例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建议,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实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新课标;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

一、引言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文本,如图表、时间线、地图、海报、流程图等,因其结构多样、信息密集和跨学科整合的特点,成为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的关键工具。新课标(2022年版)的发布,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他们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素养。

本研究旨在深入理解新课标背景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实需求,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为构建高效、有影响力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体系做出贡献。这不仅有助于推进教育改革,而且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三、新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影响

3.1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调整

新课标(2022年版)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它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视为一项关键技能,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非线性、多模态的信息组织形式,更强调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技能,以提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素养。新课标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动学生从被动的文本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具有批判态度的信息探索者。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目标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录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图表和列表中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合作学习模式,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提高阅读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新课标强调了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他们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元的活动,激发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基本的多模态解读能力。

进入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转向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直观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如观察图表的细节,分析数据关系,以此来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同时,教师需要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例如,通过分析课本插图,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锻炼信息提取、处理和应用能力,以此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调整,强调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它要求阅读教学不仅关注文本理解,更要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如分析、评价、创新和问题解决。这一变化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生活化教学以及系统化的阅读策略训练,以帮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阅读需求,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关注教学效果的评价,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持续优化。这是一场从教育理念到实践操作的全面革新,旨在通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新课标对教学策略的启示

新课标(2022年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技术运用、跨学科整合以及评价体系的变革上,这些变化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之一。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这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非连续性文本。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分析图表、时间线或其他非线性文本,自行提取信息,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标对教学策略的启示,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到技术的应用,再到跨学科整合和评价体系的改变,都旨在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技术驱动、学科融合、注重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和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四、案例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实践

在新课标背景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案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评估教学策略成效的宝贵窗口。本章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课堂实践,以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这些案例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反映了教学策略的逐步递进和深化。

在小学阶段,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堂以地图为主题的阅读教学活动。他们利用一幅简单的城市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关键地标,如公园、学校和图书馆。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游戏,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从地图中提取信息,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如互动地图软件,让学生能够在屏幕上自由探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这一案例表明,小学阶段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通过简单任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初中阶段的案例聚焦于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阅读,考察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还可以略做调整和拓展,比如说进行非连阅读后的课后写作:调查报告、文学评论、学术性小论文等。通过写作来表达对他所读内容的理解、思考和评论,锻炼他们分析说理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也可扎实地丰富评价的途径和类型。相对于有固定的答案、标准化的测试而言,表现性评价可以用非纸笔的形式去实施,比如说,让学生去比较对比两个语段、两个概念、两个事件等等,这就需要学生理清各种文本之间的关系,对信息做出解释、比较和归纳。甚至联系已有的知识、想法和生活经验去综合判断,进一步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也可以给他出示一个场景、一个广告、一个网站,或者其他来源的信息,让他去结合所学所知去评估阅读材料来源的可靠性,或者给他创设一个情境去解决复杂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描述和评估多种解决策略的可行性,或者头脑风暴产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样便是指向高阶的思维技能。

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阅读技巧,增强批判性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跨学科整合能力。案例中的教学活动不仅遵循了新课标的指导,还体现了多模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例如,教师在活动中使用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分解任务,降低认知负荷,同时鼓励学生反思他们的学习过程,以提高元认知水平。

这些实践案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证明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确实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然而,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科特性,未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何为不同群体和学科领域设计更为精细和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张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2023年第18期85-86,共2页

[2] 王永贞.中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年第34期0033-0033,共1页

[3] 邱硕元.PISA视域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16年第10期95-95,共1页

[4] 张玉红.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语文课内外》,2022年第27期52-54,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