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学校英语教学赋能研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作者

雷桂丽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6 年教育部等 11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标志着研学旅行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以下简称“研学专业”)作为高职教育新兴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向“具备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安全保障、客户服务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英语能力是该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之一。国际研学项目中,学生需承担外籍师生接待、双语课程讲解、跨文化冲突调解等任务;即便是国内研学,也常涉及与英语国家教育机构的合作对接。然而,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通用英语、轻行业英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英语技能迁移至研学场景。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改革,实现“语言工具”与“专业能力”的深度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研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与英语教学的关联分析

(一)研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分解

根据《研学旅行服务规范》(GB/T 31710-2015)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研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可归纳为“四维能力体系”:

研学课程开发能力:能结合学生年龄、学科特点设计跨学科研学课程,需具备双语课程大纲撰写、国际研学资源整合能力;

活动组织与服务能力:能统筹研学行程、协调多方资源(如基地、交通、家长),需掌握双语沟通、突发事件英语应对技巧;

跨文化沟通能力: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差异,需具备文化对比、英语非语言交际(如手势、表情)运用能力;

应急管理能力:能处理研学过程中的安全、健康、纠纷等问题,需掌握英语应急话术(如医疗求助、法律沟通)。

(二)英语教学与核心能力的耦合点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上述能力落地的关键载体:

课程开发层面:英语是获取国际研学资源(如国外博物馆、科技馆课程包)的主要工具,双语课程设计需准确翻译学科术语(如“STEAM 教育”“PBL 项目式学习”);

活动组织层面:与外籍师生、家长的日常沟通(如行程说明、需求调研)、多语言研学手册的编写均依赖英语应用能力;

跨文化沟通层面:英语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承载着文化信息,需通过语言学习渗透文化理解;

应急管理层面:国际研学中可能遇到的医疗急救(如“hypoglycemia 低血糖”)、证件遗失(如“lost passport”)等场景,需掌握专业化英语表达。

二、英语教学赋能专业能力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基于岗位需求的英语课程重构:从“通用英语”到“研学英语”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载体,需围绕研学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英语教学内容,实现“语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

1. 岗位任务分析与英语能力矩阵构建

通过企业调研(访谈研学机构负责人、一线导师)和学生岗位实习跟踪,梳理研学专业的典型英语使用场景(见表1),并提炼对应的英语能力要求。

bit of kick, but it’s quite nutritious.”)。

拓展英语模块:引入行业前沿资源,如国际研学组织(如 WLSA 世界名中学联盟)的英文章程、海外研学机构的课程方案(如美国 NASA 的 STEM 研学课程),通过文献阅读、案例研讨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与应用能力。

(二)教学模式创新:从“知识灌输”到“情境实践”

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重实践、轻理论”,需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将英语学习融入真实的研学工作场景,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1. 项目式学习(PBL):以真实任务驱动能力提升

项目式学习是指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完成“任务分析—方案设计—实践实施—成果展示”的全过程。例如,设计“模拟国际研学团接待”项目:

任务导入:企业提供某外籍小学研学团的接待需求(如 20 人、停留 3 天、包含非遗体验、科技参观);

分组分工:学生自由组队(4-5 人/ 组),分别担任项目负责人、翻译、后勤、课程助理等角色;

方案设计:小组需完成“接待方案”(含行程表、文化体验项目介绍)、“双语手册”(含安全须知、注意事项)、“应急英语卡片”(如“我的孩子发烧了”对应的英语表达);

实践演练:邀请企业导师扮演外籍师生,模拟接机、入住、课程参与、突发状况(如学生走失)等场景;

此类项目使学生提前接触真实工作场景,在“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专业能力。

2. 情境模拟教学:构建“沉浸式”英语学习环境

情境模拟教学通过创设与工作场景高度一致的物理空间和人际互动,增强学生的语言代入感。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虚拟仿真技术:利用 VR/AR 设备模拟海外研学基地(如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科技馆),学生以“双语讲解员”身份完成景点解说任务;

角色扮演:设置“文化冲突”情境(如外籍学生对中国“集体用餐”习惯 不适应),学生需用英语沟通化解(如“We understand that individual portions are common in your country, but sharing dishes is a way to show friendship in China. Would you like to try some of mine?”);

企业现场教学:与研学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研学活动的筹备工作(如翻译活动方案、接待外籍游客),由企业导师现场指导英语使用技巧。

高职学校英语教学与研学专业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语言工具”与“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通过重构“研学英语”课程体系、创新情境化教学模式,可实现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型,最终培养出“精研学、强服务、通英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如 AI口语陪练、智能翻译设备)的发展,英语教学还需进一步融入数字化元素,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支持,助力其在研学旅行行业中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发展。

2. “研学英语”课程模块化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将英语教学内容重构为“基础英语 + 研学专项英语 + 拓展英语”三个模块,其中“研学专项英语”是核心。

基础英语模块:侧重语言基础(词汇、语法、语音),但需与研学场景关联。例如,在词汇教学中融入“研学高频词”(如“itinerary 行程单”“riskassessment 风险评估”);在语法教学中通过“研学活动通知”写作练习强化时态(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应用。

研学专项英语模块:按工作流程划分项目,每个项目包含“场景描述—核心句型—实战演练”三部分。例如:“外籍研学团接待”项目可设计子任务: ① 机场接机(自我介绍、行程说明); ② 基地讲解(文化景点双语解说); ③ 晚间座谈(解答外籍师生疑问)。每个子任务配套“常用句型库”(如“Welcome toour research base. Today we will visi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 workshop.”)和“错误案例库”(如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表达失误:“You must taste this dish—it’s very spicy, but it’s good for health.”需调整为“You may try this dish; it ha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