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逻辑与融合路径研究
吴红杏
集宁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集宁 012000
一、引言
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在培育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存在内容空泛、活动形式单一、评价机制僵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认同感不强,难以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育人目标[1]。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范式正在经历深层次的变革。数字智能不仅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呈现和交互体验,也推动教育管理、教学评价和学习路径的系统重构[2]。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嵌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育人目标与技术工具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数智赋能”为核心视角,从教学现状出发,探讨技术融合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建构,提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机制,并识别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课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际执行中面临诸多瓶颈。一方面,教学内容存在“概念化”“标签化”倾向,实践活动缺乏真实性与深度,易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与实施多由教师主导,学生缺乏自主参与与反思空间,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3]。
此外,技术工具应用较为滞后。多数高校尚未构建成熟的实践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散乱、数据反馈滞后,难以实现精准指导与动态管理 [2]。教师普遍对数字技术理解不足,缺乏跨界整合能力,也制约了创新教学模式的落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高校虽已开展线上平台教学尝试,但因缺乏统一标准与评估体系,导致技术使用流于表面,无法真正融入课程目标和价值导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普遍偏弱,这直接影响其对课程内容与主旨的内化过程 [3][5]。
因此,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重构,必须从教学逻辑、组织机制与技术平台等多方面入手,构建融合协同、精准高效的新型教学生态。
三、数智技术赋能实践教学的融合逻辑
数智技术作为教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其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应仅限于工具层面,而应深度介入教学逻辑重构之中。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虚拟现实的融合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赋能:
1. 精准推送与个性画像。 借助大数据平台,能够形成对学生思想认知、兴趣领域、行为偏好的精准画像,进而实现教学任务与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推送。例如,根据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兴趣推荐公益实践项目,提升匹配度与参与积极性 [2]。
2. 沉浸体验与场景构建。 VR/AR 等技术可构建高度仿真的历史再现、社会模拟等场景,使学生以“亲历者”身份进入教学情境中,实现知识与情感、价值的深度融合。例如,在虚拟红色教育基地中完成沉浸式学习,有效提升情感认同与思想内化水平[4][5]。
3. 数据反馈与动态调整。 通过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记录与分析,如互动频率、任务完成率、反思质量等,可为教师提供精准干预建议,也为学生提供学习轨迹反馈,实现教学过程的闭环优化[6]。
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内容重构—路径优化—数据支撑”为逻辑链条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助于打通课程内容、学习行为与育人目标之间的联动通道。
四、融合路径与实施机制构建
为了有效将数智技术融入思政实践教学,应构建以下几方面的融合路径和保障机制:
第一,平台化支撑机制。 高校应开发统一的思政实践教学平台,整合课程资源、校外实践基地、社区服务信息与数据分析模块,实现教学任务推送、过程监管与效果评估的一体化运行[3][6]。该平台既是教学组织工具,也是数据驱动管理核心。
第二,多主体协同机制。 教学不应再是教师“独角戏”,应吸纳学生、辅导员、社会资源共同参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协同”形成实践教学共同体,推动校内外资源联动与育人合力生成[1][5]。
第三,智慧化评价机制。 结合数据挖掘与行为追踪技术,建立以任务完成度、反思深度、情感变化为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监测与激励反馈。同时,教师教学表现也可被系统记录,形成反哺机制[7]。
第四,组织激励机制。 高校应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工作量认定与评优范围,激发教师创新积极性。同时鼓励学生以实践成果参与竞赛评比、评奖评优等,营造以“贡献为荣”的育人文化[3][7]。
五、技术融合下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尽管数智技术赋能教学带来诸多机遇,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一定风险,亟须制度性应对。
1. 意识形态风险。 技术工具在内容推送过程中可能存在“算法推荐偏向”“价值中立陷阱”,若缺乏人工审查机制,易出现价值导向偏移。因此,需构建“人工审阅 + 算法监管”双轨机制,确保课程主旨不偏离 [2][6]。
2. 教学异化风险。 教学内容与技术平台脱节,可能导致教师“功能退位”、学生“被动操作”,实践教学异化为任务流水线。对此,应明确教师主导地位,引导其从“讲授者”转型为“策划者、引导者”[6][7]。
3. 数据与伦理风险。 高校必须严格依据《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学生行为数据的采集、使用与存储。设立信息安全管理规范,落实平台访问权限管理与敏感数据脱敏处理,保障学生权益[6]。
4. 技术路径依赖。 依赖技术可能掩盖教师育人能力的弱化,应强化对技术工具的服务定位,确保“以人育人”的根本不被淡化 [7]。
构建制度化治理与伦理审查机制,是保障数智赋能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六、结语
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入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本文立足“数智赋能”视角,探讨实践教学创新的理论逻辑与路径设计,提出融合平台建设、组织协同与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并对风险进行系统辨识与应对。未来,应推动高校从“技术叠加”走向“理念重塑”,实现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思政教学生态转型,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亚品 , 胡耀尹 . 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J]. 人民论坛 ,2024(20): 89–92.
[2] 张帆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25(4): 53–56.
[3] 汤苗苗 , 郝思鹏 . 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范式演变、现实隐忧与实践向度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25(5): 61–64.
[4] 王志刚 .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23(22): 36–42.
[5] 周楠 .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4): 109–114.
[6] 肖福赟 . 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风险挑战与应对之策 [J]. 电化教育研究 , 2025(5): 103–106.
[7] 王黎斌, 上官文丹. 类ChatGPT 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出场情境、实现机理和有效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 , 2025(6): 115–119.
本文属于集宁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KT20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