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张菊霞

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中心幼儿园,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更新,游戏化教学逐渐成为幼儿园数学活动的重要实践方向。本研究聚焦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探索如何通过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的方式提升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通过提出角色扮演、操作类数学游戏、数字桌游及生活化数学游戏等多元化策略,并结合数字化工具辅助,构建了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游戏化数学活动框架。实践案例表明,游戏化教学能显著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促进其观察力、逻辑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进一步通过效果评估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并指出未来需关注家园共育、个性化游戏设计及长期效果追踪等方向。本研究为幼儿园数学活动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助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与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幼儿园数学活动;应用策略;幼儿数学认知

引言:在学前教育阶段,数学能力的培养对幼儿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及未来学业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然而,传统幼儿园数学活动常因机械训练、缺乏趣味性而难以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意愿。随着“寓教于乐”理念的深化,游戏化教学以其情境性、互动性与趣味性,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路径。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体验的活动,不仅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更能有效促进其数学核心经验的内化。

1.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植根于多学科理论框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幼儿通过操作与互动建构数学知识,游戏作为“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的桥梁,能有效促进符号思维与逻辑能力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指出,游戏化教学通过社会互动与支架式教学,帮助幼儿在“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认知阶梯。此外,情境学习理论(如莱夫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概念)进一步阐释了游戏如何创设真实情境,使幼儿在参与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协商与迁移。

国内外研究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参考。国外学者如Resnick(2007)提出“数字游戏学习”模型,强调游戏设计需与学习目标深度融合;Clements & Sarama(2016)通过纵向研究证实,基于游戏的数学干预能显著提升幼儿空间推理与数感能力。国内研究则聚焦本土化实践,如张俊(2019)提出“生活化数学游戏”理念,倡导将数学融入日常活动;部分幼儿园开展的“数学区角游戏”“数学绘本剧”等案例,验证了游戏化教学在激发兴趣、促进合作方面的有效性。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方面,对游戏类型与数学目标的匹配机制缺乏系统梳理;另一方面,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与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具操作性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以填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2.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师实施水平参差不齐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尽管约60%的教师认可游戏化教学的价值,但仅有30%能够系统设计数学游戏,多数活动仍停留在“为游戏而游戏”的浅层阶段。这种脱节导致数学目标与游戏过程分离,例如部分教师在组织“超市购物”游戏时,仅关注角色扮演的趣味性,却忽视了数量计算、货币认知等数学核心目标的渗透,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资源开发不足与评价体系缺失进一步制约了游戏化教学的深度推广。市场上数学游戏材料同质化严重,缺乏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紧密衔接的优质方案。教师在实践中常因难以平衡“趣味性”与“教育性”,陷入“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例如,某园引入的“数学拼图”材料虽形式新颖,但内容设计未能覆盖数与量、空间关系等关键数学概念,导致幼儿在游戏中未能获得系统性学习。

家园共育机制不完善也是重要瓶颈。家长对数学游戏化的认知多停留在“玩乐”层面,缺乏科学指导,难以在家庭场景中延续幼儿园的数学游戏化实践。典型案例分析显示,某园开展的“数学探险岛”主题活动虽短期内提升了幼儿参与度,但因缺乏递进性目标设计与差异化支持,且未与家长形成有效联动,长期效果难以维持。

深层次原因在于,教师游戏化教学设计能力薄弱、园所教研支持体系不健全及政策引导力度不足。未来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二是开发标准化资源包,整合优质游戏材料与教学设计模板,为教师提供可直接落地的实施方案;三是构建“观察-评估-反馈”的动态评价机制,将幼儿数学能力发展、游戏过程质量等纳入评估指标,推动游戏化教学从“活动创新”向“质量提升”转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游戏化、科学化与可持续化。

3.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情境化策略是关键,教师应将数学目标融入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设计“超市购物”游戏,通过模拟商品交易、找零计算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或创设“小小建筑师”情境,利用积木搭建引导幼儿感知空间方位、形状组合与对称关系,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其次,操作性与探索性策略不可或缺,教师可借助低结构材料(如磁力片、计数棒)设计开放性游戏,如“图形变变变”中鼓励幼儿通过拼接探索不同图形的分割与组合,或通过“数字拼图”游戏培养数感与逻辑思维,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建构数学经验。再者,竞争与合作策略能激发幼儿参与热情,例如开展“数学接力赛”,以小组竞赛形式完成数字排序、分类统计等任务,既强化计算能力,又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或设计“数学侦探”角色游戏,让幼儿在合作解谜中运用测量、推理等技能,实现“做数学”向“用数学”的跨越。

技术融合策略为教学注入新活力,教师可借助互动白板、数学APP等工具设计动态游戏,如“数字跳格子”体感游戏,通过肢体动作与数字运算结合,增强学习趣味性;或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三维空间场景,帮助幼儿直观理解立体几何概念。但需注意,技术应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过度娱乐化。最后,差异化策略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师需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设计分层游戏,如为小班幼儿提供颜色分类、简单点数等直观任务,为中大班幼儿设置模式规律、加减运算等挑战性内容,并通过“脚手架”支持帮助幼儿跨越最近发展区。实践表明,系统化应用这些策略能显著提升幼儿数学兴趣与核心能力,但需教师持续观察、反思与调整,确保游戏与数学目标的深度融合。

结论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践验证,得出以下结论:游戏化教学以情境性、操作性与互动性为核心特征,能有效激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其数感、空间认知、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的发展。情境化策略与生活化资源的结合,使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体验、可探索的实践活动,契合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的学习特点;操作性与探索性游戏通过低结构材料与开放任务设计,为幼儿提供了主动建构数学经验的平台;竞争与合作机制则通过社会互动强化了学习动机与问题解决能力。技术融合策略进一步拓展了教学边界,但需警惕娱乐化倾向,确保技术工具服务于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丽霞. 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教学策略探讨 [J]. 成才之路, 2023, (26): 109-112.

[2]饶彩连.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中的实践研究[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与创新融合》研讨会论文集(一).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站塘中心幼儿园;, 2023: 750-753.

[3]镇江燕. 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教学 [J]. 家教世界, 2023, (15):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