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中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
管兴国
四川荆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10041
摘 要:在工程管理领域,工程项目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风险,风险识别与有效应对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本文深入剖析工程管理全流程,从项目启动、规划、执行到收尾阶段,详细阐述各阶段潜在风险,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法规、技术工艺、人员组织、资源供应等方面。基于精准识别,探讨风险应对策略,涵盖风险规避、减轻、转移、接受等手段,分析建立风险预警、动态监控、应急处置、持续改进机制面临的挑战,提出强化数据支撑、提升人员能力、优化管理流程、完善制度保障应对举措,旨在提升工程管理风险管控水平,推动项目成功交付。
一、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技术复杂度不断攀升以及市场环境愈发多变,工程管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到商业建筑开发,风险如影随形,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项目成本超支、进度延误、质量不达标甚至失败。精准识别风险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成为工程管理者的核心任务,对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实现预期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工程管理各阶段风险识别
1.项目启动阶段:
市场需求风险:对项目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预估不准确,可能导致项目建成后供过于求,投资回报率低下。如新建商业综合体,若未充分调研周边消费人群、商业饱和度,开业后客流量稀少,商铺招租困难。
政策法规风险:项目启动时未紧跟政策导向,可能触碰环保、土地规划等法规红线,面临停工整改甚至项目夭折风险。例如,一些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在环保政策收紧下难以为继。
2.项目规划阶段:
技术可行性风险:选用未经充分验证的新技术、新工艺,虽可能带来效益提升,但也伴随着失败风险,如新型建筑材料性能不稳定影响结构安全,复杂施工技术导致施工难度剧增、工期延长。
项目范围风险:项目范围界定不清晰,需求频繁变更,引发设计变更、成本增加。如软件工程项目,功能需求不断扩充,开发周期失控,预算远超预期。
3.项目执行阶段:
人员风险:关键人员离职、团队协作不畅、人员技能不足等,会造成工作衔接断层、效率低下。像建筑施工中,技术骨干突然辞职,新手接替导致施工错误频发。
资源供应风险:原材料短缺、设备故障、资金链断裂等资源问题,直接阻碍项目进程。例如,原材料供应商因自身原因无法按时供货,工程被迫停工待料。
4.项目收尾阶段:
验收风险:项目成果不符合合同要求、验收标准不明确,导致验收受阻、尾款难收。如建筑工程存在质量瑕疵,整改耗时费力。
运维风险:项目交付后,缺乏完善运维计划,设施设备故障率高,影响用户使用体验,损害项目口碑。
三、工程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1.风险规避:
对于政策法规风险,项目前期深入研究政策法规走向,避开限制领域,确保项目合法性。如放弃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艺方案,选择绿色环保替代技术。
针对高风险的新技术应用,若评估风险过大,采用成熟技术,降低不确定性。例如在普通住宅建设中,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建筑结构体系。
2.风险减轻:
面对人员风险,加强团队建设,开展培训提升技能,建立人才储备库,以便关键人员离职时能迅速补充。如定期组织施工人员技能培训,培养多面手。
针对资源供应风险,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拓宽供应渠道,增加库存预警,确保资源稳定供应。如建筑企业与多家砂石供应商合作,实时监控库存水平。
3.风险转移:
购买保险转嫁部分风险,如建筑工程一切险应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专业责任险保障因设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失误引发的赔偿责任。
通过合同条款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合作方,如在施工合同中明确因乙方原因导致工期延误的违约责任。
4.风险接受:
对于一些小概率、影响轻微的风险,如小型办公用品损耗,可预留小额应急资金,自行承担风险损失,不额外投入过多资源防控。
四、工程管理风险管控机制建设面临的挑战
1.风险预警:
数据收集困难:风险信息分散于项目各环节、各部门,收集整合难度大,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不足,难以支撑有效预警。
预警模型不完善:现有预警模型多基于历史数据,对新环境、新技术下的风险敏感度低,误报、漏报频发,预警时效性差。
2.动态监控:
监控指标选取难:项目复杂多样,确定能精准反映风险状态的关键指标不易,指标过多增加监控成本,过少则无法全面反映风险。
人员执行不力:监控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对风险迹象察觉不敏锐,不能及时反馈风险动态。
3.应急处置:
预案缺乏实操性:应急预案制定后未结合实际演练优化,操作流程模糊,资源配置不合理,紧急情况下难以有效执行。
协调沟通不畅:应急处置涉及多部门协作,信息传递受阻、职责不清,易出现推诿扯皮,延误抢险时机。
4.持续改进:
经验总结缺失:项目结束后,未系统复盘风险应对过程,成功经验未固化,失败教训未吸取,难以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改进动力不足:缺乏激励机制促使项目团队主动改进风险管控措施,对新出现风险麻痹大意,因循守旧。
五、应对工程管理风险管控机制建设挑战的策略
1.强化数据支撑:
建立统一风险信息管理平台,集成项目各阶段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清洗、分析,确保数据质量,为预警提供精准依据。
引入外部数据,如行业动态、市场趋势、政策法规变化,拓宽风险监测视野,提升预警模型适应性。
2.提升人员能力:
开展风险管控专项培训,涵盖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知识技能,提高监控人员专业素养,培养风险意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风险管控绩效与个人薪酬、晋升挂钩,激发人员积极性与责任心。
3.优化管理流程:
精简风险监控指标体系,依据项目特点筛选关键指标,采用自动化监控工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完善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定期演练,加强信息共享,确保协同高效。
4.完善制度保障:
制定项目后评估制度,强制复盘风险管控全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知识库供后续项目借鉴。
设立风险管控专项奖励基金,对创新风险管控方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的团队给予奖励,推动持续改进。
六、结论
工程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贯穿项目始终,关乎项目成败。尽管面临风险管控机制建设诸多挑战,但通过强化数据支撑、提升人员能力、优化管理流程、完善制度保障等策略,可精准识别风险、有效应对挑战,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确保工程项目按时、按质、在预算范围内顺利交付,推动工程行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冶.工程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C]//2024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24:1-3.
[2]孙莹,侯高宾,李波.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研究[J].数字化用户,2024(1):19-20.
[3]杨帅.建设管理中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C]//建筑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