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的实践路径
张立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409000
一、引言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与艺术价值。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使命,其艺术领域教学直接影响未来幼儿的文化认知与审美素养。当前,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中,非遗文化融入存在素材碎片化、思政元素剥离、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的实践路径,对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育人能力的幼儿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的现状与意义
当前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教学中,非遗文化融入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上,非遗内容多以零散案例形式呈现,缺乏系统的课程模块设计;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多侧重非遗技艺的讲解,对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民族情怀等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在实践环节,学生接触非遗文化的渠道有限,难以将非遗知识转化为幼儿艺术教学能力。
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具有多重意义。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从课程思政角度看,非遗文化中的勤劳勇敢、精益求精等精神可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价值引领;从专业培养角度看,能丰富艺术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幼儿艺术教育奠定文化基础。
三、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 “技艺传承 + 思政浸润” 的手工课程模块
职业院校应立足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知识点,构建系统的非遗手工课程模块。教师可选取剪纸、泥塑、布艺等贴近幼儿生活的非遗技艺,将其分解为 “技艺原理 — 文化内涵 — 思政元素” 三层教学内容。在剪纸教学中,教师先讲解对称剪法、镂空技巧等基础技艺,再介绍剪纸文化中“福”“喜” 等图案的民俗寓意,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吉祥和谐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明确教学主语,通过示范操作、分组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非遗手工技艺。同时,结合技艺传承过程中的故事渗透思政教育,如讲述民间剪纸艺人坚守技艺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责任担当。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幼儿认知特点,设计融入非遗元素的幼儿手工活动方案,实现从自身学习到教学转化的衔接。
(二)创新 “民俗解读 + 情感共鸣” 的声乐教学方法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的童谣教学知识点,教师可创新 “民俗解读 + 情感共鸣” 的教学方法。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童谣,如陕北民歌、江南小调等,将教学过程分为 “民俗背景解析 — 情感体验深化 — 教学转化实践” 三个环节。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先介绍童谣产生的民俗环境,如节庆场景、劳作场景等,帮助学生理解童谣的文化根源。在声乐技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情感共鸣把握演唱风格,如陕北童谣的高亢激昂蕴含着乐观坚韧的精神,江南童谣的温婉柔和体现着细腻淳朴的情怀。通过对比演唱、情境演绎等方式,让学生在掌握演唱技巧的同时,感悟其中的民族情感。课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将非遗童谣改编为适合幼儿学唱的版本,并设计配套的情感教育活动。
(三)拓展 “符号转化 + 实践创作” 的美术实践载体
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图案设计、色彩运用等知识点,拓展非遗美术实践载体。教师可选取年画、刺绣、蜡染等非遗美术形式,引导学生提取其中的核心符号,如吉祥纹样、地域色彩等,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幼儿美术教学的元素。职业院校可与当地非遗工坊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创作。教师作为实践引导者,组织学生开展 “非遗符号再创作” 活动,如将年画中的娃娃形象简化为幼儿易画的图案,将蜡染的蓝白配色转化为幼儿美术活动的色彩主题。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对非遗文化中审美观念的理解,如对称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将创作成果转化为幼儿美术教学资源,制作成教学课件、教具等,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四)完善 “能力评价 + 价值导向” 的综合评价体系职业院校需完善非遗文化融入艺术教学的评价体系,兼顾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的评价。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非遗传承人等,形成多元评价格局。评价内容方面,不仅关注学生对非遗技艺的掌握程度,如手工作品质量、声乐演唱水平、美术创作效果等,还注重对思政元素的理解与践行,如文化认同感、工匠精神、教学责任感等。教师作为评价主导者,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如在手工课程评价中,既考察剪纸技艺的熟练度,也评价对吉祥文化内涵的阐释;在声乐课程评价中,既评估童谣演唱的准确性,也考量对民族情感的表达。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育人观。
四、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通过构建课程模块、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载体、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能有效将非遗文化中的艺术价值与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教学能力,培养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也能为幼儿教育阶段的文化启蒙奠定良好基础,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王丽梅.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创的实践探究——以五邑侨乡为例 [J]. 科学咨询 , 2024, (13): 261-264.
[2] 郝媛媛 . 课程思政视角下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路径[J]. 上海服饰 , 2024, (01): 158-160.
[3] 李令. 非遗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探索——基于课程思政视域 [J]. 时代报告 ( 奔流 ), 2023, (12): 95-97.
本文系 2023 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名称《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的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 :Z233355S)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