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模式创新及效益分析

作者

刘炜

银川市桑园沟管理所

一、引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机井、小型泵站、灌溉渠道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其完好率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据统计,我国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超 2000 万处,覆盖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的 65% 以上,但因管护机制不健全,约 30% 的工程处于“有人用、无人管”状态,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5,远低于发达国家 0.7-0.8 的水平。

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建管并重”,要求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模式。本文结合 XX 县实践,探索适合小农生产特点的管护路径,通过模式创新提升工程效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有管护模式及问题

(一)现有主要管护模式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各有特点与局限:

• 政府主导型:由乡镇政府或水利部门直接承担管护职责,资金完全依赖财政拨款,管护人员多为临时聘用或兼职。其优势在于行政链条清晰,责任主体明确,能通过行政力量快速响应重大管护需求。但短板显著:财政资金压力逐年加大,难以覆盖日常维护与设备更新;临时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管护效率低下,且决策过程缺乏农户参与,易出现“重建设、轻管护”“管建脱节”等问题,导致工程维护与实际灌溉需求错位。

• 农户自主型:以村集体或农户联合体为主体,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集管护资金,农户自主承担清淤、简单维修等工作。该模式能直接对接农户需求,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减少管护纠纷。但受限于农户组织化程度低、资金筹措能力弱,面对渠道硬化、泵站大修等技术性强、成本高的项目时往往力不从心,且缺乏专业技术支撑,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水利设施的精细化要求。

• 市场化托管型:引入专业企业或公司承包管护,通过收取水费、管护费等实现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能提升管护专业性与效率,技术应用更灵活。但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地区,农户对付费服务接受度有限,易因收费标准争议导致服务覆盖面窄,尤其在偏远地块或种植规模小的区域,企业因盈利空间小而不愿投入,形成管护“盲区”。

(二)现有模式的共性问题

• 主体缺位:工程产权模糊,“谁来管”的责任不明确,政府、村集体、农户之间权责划分不清,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

• 资金短缺: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建设,管护经费占比不足 5% ,农户自筹能力有限,导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三、“政府引导 + 合作社主导 + 农户参与”的创新管护模式

某县于2024 年在3 个乡镇试点创新管护模式,核心是构建“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一)政府引导:明确规则与支持保障

• 政策支持:县水利局出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办法》,明确工程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管护标准及补贴政策(财政每年按工程价值的 2% 拨付基础管护费)。

• 技术指导:组织水利专家定期培训合作社管护人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和智能监控设备(土壤墒情传感器、远程控制阀)。

(二)合作社主导:专业化管护与市场化运作

• 组建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牵头,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成立“农田水利管护合作社”,选举村干部、种粮大户、技术能手组成理事会,负责日常管护。

• 市场化收费:合作社按灌溉面积收取年费(每亩 50 元),用于支付人员工资、设备维修等,盈余部分按股分红,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

(三)农户参与:全程监督与利益联结

• 参与决策:农户通过社员大会参与管护方案制定、收费标准审议等重大事项,确保管护符合实际需求。

• 分片负责:将工程划分为若干片区,农户分片承担巡查、清淤等轻量工作,合作社按工作量发放补贴,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格局。

四、创新模式的效益分析

以某县试点灌区为例,新模式实施1 年后,效益显著提升:

(一)经济效益

• 节水增效:灌溉水利用系数从 0.52 提高至 0.68,每亩用水量减少 30% ,年节约水资源 120 万立方米;粮食亩产平均增加 15% (小麦从 500 公斤 / 亩增至575 公斤/ 亩),农户年均增收约800 元/ 户。

• 成本节约:通过合作社规模化采购设备、统一维修,管护成本较政府托管模式降低 25% ,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提升 40% 。

(二)社会效益

• 工程完好率提升:渠道畅通率从 60% 提高至 95% ,泵站、机井等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3 天缩短至8 小时,保障了抗旱防汛需求。

• 乡村治理优化:合作社的组建增强了农户集体意识,纠纷调解率下降60% ,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

(三)生态效益

• 减少水资源浪费:节水技术推广使农田退水量减少 40% ,降低了化肥、农药随退水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

• 改善土壤质量:精准灌溉避免了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盐碱化,试点区土壤pH 值平均下降0.3,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五、结论与建议

“政府引导 + 合作社主导 + 农户参与”的创新管护模式,通过构建权责清晰的分工体系——政府定规则、合作社抓运营、农户齐参与,成功破解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中主体缺位、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的难题。该模式以市场机制激活资源配置,以利益联结凝聚各方合力,在提升工程管护效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同增值。

为推动这一模式落地生根,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强化政策托底,各地应结合农业发展实际制定差异化管护细则,将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激发参与热情;二是培育专业载体,支持村集体牵头组建规范化管护合作社,依托农技推广体系开展设备运维、节水技术等专项培训,打造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队伍;三是加速技术赋能,推广土壤墒情监测、智能灌溉控制等数字化设备,通过精准管护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模式的创新,不仅是保障农业稳产增收的现实需要,更是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的关键抓手。唯有让农民真正成为工程的管理者、受益者,才能构建起长效管护机制,让每一处水利设施都持续焕发惠民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 , 赵易桃 , 张士科 .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适用性多元协同分析 [J]. 乡村科技 ,2025,16(06):90-94.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5.06.017.

[2] 刘辉 , 李诗 .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02):141-149.

[3] 蔡猛 .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D]. 山东建筑大学 ,2024.DOI:10.27273/d.cnki.gsajc.2024.0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