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 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中生活素材的运用

作者

黄月娥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小学 362300 

摘要:“双减”政策中明确强调,现代教育教学需要从课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从课外减轻学生的培训负担,让学生在简单高效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快乐学习,快乐发展。而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有着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需要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正确认识生活素材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探索有效应用渠道,提高小学习作教学实效,减轻小学习作教学难度,以打造高质量的小学习作教学课堂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习作教学;生活素材;应用策略

前言

随着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越发重视生活素材的应用。生活素材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有助于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并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展开生活化学习。以该种方式提高习作教学成效,减轻学生协作学习压力,使学生能够在高质高效,降压减负的学习课堂上实现高质量学习发展。本文以“双减”背景为核心,立足小学习作教学中生活素材的运用展开教学研究。

一、加强课堂导入,构建生活情境

运用生活素材构建生活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理解情境中所蕴含的情感。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导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写作内容和写作主题,进而开展高质量的写作教学。而情境具有较强的情感体验性作用,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以深入沉浸在教学情境当中来获取直观的学习体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学生与生活素材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探索生活素材的同时感悟生活素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例如,在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一课当中,教师就可以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立足本土资源中所具有的特色风景,将其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充分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从全方位立体化角度向学生介绍本地区独特的自然风景,如学生所熟悉的公园,广场,商场等等,以此来形成情境,唤醒学生记忆,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想在这些地方所发生的趣味故事,并成为某个地方的推荐者。通过整理思路展开写作练习,在写作中介绍这个地方好在哪里。同时也可以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基于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以发生过的事情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自身经历联想到这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该种教学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课堂导入作用,让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明确写作主题的基础上整理写作思路。以此为基础使写作教学更加简单高效,让学生在趣写作文的过程中实现综合学习发展。

二、创设生活实践,积累生活素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有效方式。需要教师充分整合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生活素材,积累生活素材,在具备充实素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就目前小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内容空洞的流水账写作形式。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可以发现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学生缺少写作素材,在写作时没有内容可以写也没有情感可以抒发,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空洞。而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创设能够切实解决学生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习作:写观察日记一课当中,教师就可以打破课堂限制,让学生融入实际生活当中,基于真实生活场景展开生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事物。以此为基础使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饱满,且具有丰富细节,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在这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如校园花坛,墙角独自生长的小草,攀爬在墙壁上的昆虫等。通过观察其中细节,并绘制观察笔记,以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过程,以此为基础形成素材展开写作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活动为纽带衔接线上线下,以趣味观察的形式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选定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为观察对象,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其发展动态,根据观察事物不同阶段下的变化为素材展开写作练习[1]。

三、结合生活材料,创建写作框架

写作框架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具条理性,教师需要以此为切入点应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材料创建写作框架,在框架的基础上填充写作内容,以此来保障学生写作的简单高效性。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写作教学难度较高,且学习过程也更加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普遍存在谈作文以色变的学习现象。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被动获取抽象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概念。再加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难以将抽象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概念进行迁移吸收,进而导致学生写作质量不佳。基于学生的这一学习压力和学习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生活素材,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作为框架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并转换教学主体,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主动性,借助生活材料进行迁移内化,使学生能够以较高的条理性展开习作练习。例如,在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一课当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媒体设备向学生分别导入20年前家乡的图片,现在家乡的图片。以此作为生活材料,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来加深学生的情感认识,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家乡的变化。并在此的基础上,导入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相关素材,如科技设备,城市交通,城市建筑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大胆想象。并以材料的导出过程为核心,生成写作框架,让学生能够列出写作提纲,结合家乡的发展趋势,大胆谈谈对二十年后家乡发展的看法,以此形成写作思路。进而满足双减要求,在降低习作难度,降压减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和写作成效[2]。

四、立足生活实际,开展写作练习

语文是基于现实生活所衍生出的教育学科,与生活存在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其核心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展开长久学习发展。而习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需要教师立足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写作练习。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围绕写作主题展开写作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深入到生活实际当中,以切身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降低学生的写作压力,从而达到体质增效,降压减负的核心教学目的。在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一课当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某个活动为主题,围绕那一次玩得真高兴展开写作描写。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重点描写那一次玩得真高兴时都有哪些人?都玩了些什么?为什么感到高兴?以此作为生活素材应用在习作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发现写作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主汲取写作知识,获取写作素材,并让学生结合实际情感经历融入写作当中,分享自己玩耍时的经历和心情[3]。

总结:生活素材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乐趣,并在积极的情感态度下展开快乐写作,以此来达成双减下的核心教学要求,立足实际生活,简化习作教学难度,让学生在简单高效的语文习作教学课堂中实现高质量学习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围绕生活素材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持续性探究,实现以双减为引导,不断探索有效方法,发挥生活素材的重要应用价值,促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璐敏. 体验生活 趣写作文——“双减”背景下体验式习作教学实践[J]. 广西教育, 2023, (34): 90-93.

[2]罗贤莉. “双减”背景下生活情景导入策略在乡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 2023, (43): 13-17.

[3]刘倩. 发现生活,闲暇习作——双减背景下的写作教学[J]. 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 2022, (02): 36-38.

本文系福建省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NG1453—2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