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建筑中机电系统优化设计分析

作者

王华

身份证号码:370306198112164355

一、引言

传统建筑机电系统采用独立设计与固定运行模式,存在能耗强度高(单位面积能耗超 60kWh/(m²·年))、调控响应慢(温度偏差超 ±2C )、协同性不足(子系统独立运行)等问题,难以适配智能建筑对 “低能耗、高舒适、可交互” 的需求。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与建筑智能化升级,智能建筑机电系统需实现 “感知 - 决策 - 控制” 闭环,对优化设计的需求日益迫切。

当前,部分智能建筑机电系统存在智能化技术与实际需求脱节(如过度配置高端传感器)、系统兼容性差(不同品牌设备通信受阻)等问题。深入研究智能建筑机电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对降低建筑能耗(目标减少 30%40% )、提升居住舒适度(PMV 值 -0.5-0.5)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筑机电与智能技术交叉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

二、智能建筑机电系统现存问题与优化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系统运行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能耗冗余,传统设备能效低(如三级能效水泵)、运行参数固定(如空调 24 小时满负荷运转),无效能耗占比超 20% ;二是协同性弱,供配电、暖通、给排水系统独立控制(如暖通升温与给排水用电未联动),资源利用率低 (≤70%) );三是智能化不足,依赖人工调控(如手动开关照明、调节空调),缺乏实时感知与动态响应(如人员离开后设备未自动关闭)。

2.2 核心优化目标

优化设计需围绕三方面目标:一是能效提升,系统综合能效比提升至 3.8 以上, 单位面积能耗降至 40kWh/(m²·年) 以下;二是智能调控,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数 据采集频率≥1 次 / 分钟)、动态响应(调控延迟≤30s),人员舒适度达标率≥95%; 三是协同高效,子系统数据共享率≥95%,资源调度效率提升 25%-30%,故障自愈率 ≥80%。

三、智能建筑机电系统优化设计核心方向

3.1 硬件选型与布局优化

从源头提升系统性能:一是高效设备选型,供配电系统选用一级能效变压器(空载 损耗降低 30%)、变频配电柜;暖通系统采用变频空调机组(COP≥5.0)、全热交换器 (热回收效率≥70%);给排水系统配置变频水泵(比定频水泵节能 35%-45%),避免 “大马拉小车”;二是智能感知设备部署,按区域配置温度传感器(误差≤±0.2℃)、人 体感应传感器(探测距离≥5m)、能耗监测电表(精度≤±0.5%),实现环境与能耗实时 感知;三是布局优化,管线采用 BIM 技术进行碰撞检测(碰撞率降至 0),缩短管线 长度(减少 10%-15%);设备机房靠近负荷中心(如水泵房靠近用水密集区),降低 输送能耗。

3.2 智能控制策略优化

实现精准调控:一是动态参数调节,基于环境感知数据(如温度、人员密度),采用模糊 PID 算法动态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如空调温度每升高 1℃,机组出力降低10%-15% ;人员离开后,照明、插座断电);二是需求响应控制,接入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在电网峰谷时段自动调整用电负荷(如谷时段储存热水、峰时段减少高能耗设备运行),降低用电成本(减少 15%-20% );三是故障预警与自愈,通过 AI 算法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如电机电流、轴承温度),预测故障风险(准确率 290% );故障发生时,自动切换备用设备(如备用水泵启动),故障修复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

3.3 多系统协同优化

提升整体运行效率:一是子系统协同,供配电系统与暖通、给排水系统联动(如暖通负荷增加时,配电柜自动提升供电容量);照明系统与人体感应、自然光传感器协同(自然光充足时,照明亮度降低 50%-70% );二是能源协同调度,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光伏供电),不足部分由电网补充;余热(如空调冷凝热)回收用于制备生活热水,替代电加热(节能 40%-50%) );三是数据协同共享,通过工业以太网(如 Profinet)实现各系统数据互通,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共享率 295% ),为全局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四、智能建筑机电系统优化设计实施要点

4.1 前期规划与仿真验证

确保方案可行性:一是需求分析,结合建筑功能(如住宅、办公)与用户需求,明确机电系统功能定位(如办公建筑需高通风效率,住宅需高舒适度);二是 BIM 仿真,构建机电系统 BIM 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能耗、舒适度(如夏季极端高温、冬季极端低温),优化设计方案(如调整设备容量、传感器位置);三是技术论证,组织专家评估优化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如设备兼容性、控制算法适配性)与经济性(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 15% 以上)。

4.2 施工与调试管控

保障设计落地:一是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按 BIM 模型施工,管线安装偏差≤5mm;智能设备接线规范(如传感器接线牢固、屏蔽层接地),避免信号干扰;二是分阶段调试,先进行单机调试(如设备启停、参数校准),再进行子系统调试(如暖通系统温控精度测试),最后进行全系统联调(如多系统协同响应测试),调试合格标准为能耗、舒适度达标;三是人员培训,对运维人员开展智能系统操作培训(如 BEMS 平台使用、故障排查),确保正确操作优化功能。

五、结论

智能建筑机电系统优化设计需通过硬件高效化、控制智能化、系统协同化,解决传统系统能耗高、协同弱的问题,核心在于平衡技术适配性与实际需求、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当前需进一步突破多系统协同稳定性、复杂工况下控制精度等技术瓶颈。

未来,需推动优化设计与数字孪生、AI 深度融合(如构建虚拟机电系统实时优化),完善行业标准(如智能机电系统设计规范),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专用技术(如建筑光伏 - 机电协同系统),为智能建筑向 “低碳化、智能化、人性化” 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 潘丰. 建筑电气机电设备安装问题与技术措施探析[C]//2025 智慧设计与建造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兰莎. 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的融合与实践[J]. 建筑与文化,2024(8):16-17. DOI:10.19875/j.cnki.jzywh.2024.08.006.

[3] 刘道华,原思聪,李艳灵,等. 面向过程的智能混合系统优化设计[J]. 计算机工程,2008,34(12):40-42. DOI:10.3969/j.issn.1000-3428.2008.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