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视角下人工智能与高校外语教学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黄欣宁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广州 510555

从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技术的嬗变轨迹来看,技术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1]。与技术发展密不可分的教育领域应积极寻求教育理论与人工智能的理念契合,谋求教育实践与人工智能的赋能融通[2]。社会需求、技术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多重驱动,更是加速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程[3]。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简称 AI,是一门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及软件的科技领域,旨在模仿和扩展人类智能的各种功能。进入 21 世纪,随着计算力的大幅提升和数据量的激增,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推动了 AI 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突破。技术不仅在理论上取得进展,还成功应用于工业、医疗、教育等多个实际领域,标志着 AI 从理论走向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跨学科视角下人工智能与高校外语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整合的复杂性与成本问题

高校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软硬件设备、维护系统运行以及进行教师培训。这些投入不仅增加了高校的财务负担,也可能因资源配置不均而加剧教育不平等。技术更新迅速可能导致已投入使用的设备和系统迅速过时,对高校来说是一个持续的资金压力。尤其是对于资源较为有限的教育机构,高昂的初期投资和维护成本成为了阻碍 AI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技术适应性挑战

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 AI 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这可能包括数据分析、智能教学软件的使用等。然而,不少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或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并未接受过这方面的系统培训。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依赖于教师的直接指导和控制,而人工智能技术则可能促使教学过程更加个性化和自动化,教师的角色可能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问题解决者。这种角色转变需要教师不仅掌握技术,还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技术适应性的挑战还体现在教师日常工作的变化上。

(三)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难题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种多样,且可能随时间和环境改变,AI 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要求极高。同时,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不应仅仅依赖于算法的推荐,还需要教师的专业判断和干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与 AI 系统有效协作,共同优化教学策略和内容。学生对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接受度和反馈也是影响个性化学习实施的关键因素。学生可能对由机器决定的学习路径感到疏远或不信任,特别是当推荐系统错误时,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

三、跨学科视角下人工智能与高校外语教学融合策略

(一)建立多学科团队以促进技术和教育的整合

通过建立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的团队,可以更全面地解决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融合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跨学科的合作不仅能加速技术的教育应用,还能促进教育领域内外的知识和方法的创新。多学科团队应包括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教育科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实际教学人员,他们各自从自己的专业视角出发,共同推动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可以确保技术解决方案不仅在技术上是前沿的,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是有效的。技术专家可以提供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和建议,确保所使用的技术既高效又安全。

(二)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技术培训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其技术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提供持续且系统的专业发展和技术培训至关重要。培训不仅包括基本的技术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包含对新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实践。在培训中,教师将学习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来设计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评估学生表现以及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实践中学习,教师能够掌握如何将 AI 技术与语言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培训内容应涵盖最新的教育技术趋势,如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辅助评估和虚拟现实等,确保教师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先进的教学工具。

(三)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系统

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系统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历史、偏好和进度制定定制化的学习计划。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实施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这样的系统中,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持续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表现,利用算法来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例如,如果系统检测到某位学生在语法部分表现不佳,它可以自动调整课程内容,提供更多的语法练习和解释材料,甚至推荐额外的辅导资源。此外,这种系统还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学习数据,识别学生可能的学习障碍,及时提供必要的干预,以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挫败或放弃。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设计还应考虑到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和文化背景,确保系统对不同学生群体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四、结语

从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了人工智能与高校外语教学的融合问题与策略,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价值,以及文化与伦理考量的关键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技术以适应教育领域的特殊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永朋,徐寅洲.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 39(03):75-78.

[2] 徐 瑶 . 高 校 外 语 教 学 数 字 化 转 型 的 实 践 路 径 [J]. 海 外 英语,2024,(05):95-97.

[3]郭赟赟,于浩,于洋. 高校外语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及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3,(23): 95-99.

[4]刘金敏.外语教学的智能化转型:人工智能辅助与数字化融合的实践 与前景[J].校园英语,2023,(46): 9-12.

[5]杨港,顾世民.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学模式变革的风险及其规避[J].语言教育,2023,11(03):20-29.

[6]李培云.“互联网 ”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外语教学融合发展创新研究[J].校园英语,2021,(35):17-18.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2024 年度校级项目 职业教育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在应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024SK19

作者简介:黄欣宁(1989.07—),女,汉族,广东广州,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