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成效、问题和对策探究
张昭 霍瑞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省 太原市 030031
摘要:高校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思政课之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教育成效,大学生普遍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得以丰富和锻炼、劳动习惯和精神基本养成。与此同时还存在劳动教育理论过多、形式单调,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就业有效结合不足、劳动教育过程重程序重分数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从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探寻劳动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点、构建科学授课框架和体系等方面予以系统全方位改进。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生;高校思政课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进行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教育部出台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后,各级各类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全方位贯彻落实。在此贯彻落实过程中,各地高校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了思政课之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成效
(一)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认知,“四最劳动观”得以巩固和加强
劳动认知是指大学生对于劳动及劳动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对劳动精神的知晓度及劳动观念的正误等方面。通过劳动教育在思政课程中的不断融入和渗透,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和精神风貌,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劳动精神的文件精神,山西省出台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此基础上,山西师范大学于2023年9月8日出台了《山西师范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修订)》,其中规定了开设《劳动教育》通识教育必修课不少于8学时,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承载劳育功能的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理论教学。通过劳动教育,皆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劳动技能得以丰富和锻炼,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得到强化
根据党中央、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的精神,各高校非常注重在思政课中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同时在日常的“第二课堂”中有意对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加以锻炼,丰富除自身专业之外的劳动技能,围绕“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为目的进行系统培育。因此,山西师范大学以专业见习、实习、创新创业活动为依托打造“专业+劳动实践”的课程模式,开展生产性劳动。同时还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组织劳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各专业特点,优先安排学生参与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在思政课中融入劳动实践元素,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增强其理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最终成长为能够推动国家全面发展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
(三) 劳动习惯和精神基本养成,立德树人和全方位育人目标有效达成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校的思政课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力图探索和构建具有本校校园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山西师范大学积极开发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榜样进校园”活动、设立学期固定劳动周等方式,灵活多样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同时学生也可单独自主参与志愿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劳动的精神与价值,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社会公德和思想道德品质。
总体而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深入解读马克思的劳动理论经典,广泛传播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以及推广传统的劳动文化观念,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内涵,掌握劳动的相关知识,并认同劳动的价值。此外,教师还巧妙地将劳动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此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最终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成效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高校已通过思政课有效融入和渗透了劳动教育,但在融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一)部分教学侧重理论阐述,技能实操缺乏实践引导
当高校教师致力于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时,这种教学倾向往往也体现为过分聚焦于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劳动教育本应强调的实践性和技能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教师借助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手段,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他们劳动观念的树立及劳动精神的培育,但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劳动技能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具体而言,教学过程中虽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劳动的意义,但这一过程多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探讨与分析,未能有效连接至实践操作的层面。学生虽能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却缺乏将这些理论认识转化为具体劳动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整体教学效果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未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二)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就业有效结合不足
虽然各高校已通过各种措施和制度促进了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劳动观念,但是根据已有的调查显示,当前劳动教育仍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就业有效结合不足。具体体现在仍有少数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劳动观念相对淡薄,对劳动持有一定的逃避态度。如宿舍生活管理不善,环境杂乱无章,个人卫生习惯欠佳,衣物堆积待洗,宁愿沉溺于休息而非主动整理。在宿舍卫生维护上,学生往往仅在面临学校检查时才匆忙应对,平时则放任不管,反映出对劳动任务的消极态度。即便是在参与公益性质的劳动,部分学生的参与也显得流于形式,仅仅是完成签到、露面等表面工作,缺乏真正的投入与热情。同时对未来如何通过劳动得以生存和发展,如何通过劳动体现个人的价值和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等问题的思考不足。
(三)劳动教育过程重程序重分数,劳动精神和践行养成不足
各高校在各省出台关于劳动教育文件的基础上大多数均已制定各自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思政课教师根据文件精神和具体安排予以全面实施,但在过程中也由于程序过多、环节过多导致了一个无意识的消极后果,则是只重劳动教育的程序、分数等具体指标,真正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和行为实践的劳动养成有所忽略。在具体融入和授课环节、评价劳动教育时采用的手段显得单一且过于依赖量化指标,陷入了一种“数字至上,分数为王”的误区。劳动教育的评价需要综合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单纯以分数来判断一个学生劳动教育的成绩,即使获得极高的分数,但大学生没有真正身心合一地养成劳动教育精神仍是没有达成培养目标的体现。真正达成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标志之一必然是大学生可以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真正理解和践行“四最劳动观”。
三、提升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成效的对策
(一)融汇教材精髓,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
目前各高校的思政课中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劳动教育,但都需要深入挖掘,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思政课的培养目标有效衔接和融合,既不能把思政课上成纯粹的劳动教育课,也不能仅仅关注思政课目标而忽略融合、渗透劳动教育的目标。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既讲又讲”才能让教材内容更加鲜活生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与活学活用,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此外还要通过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深度融合,通过劳动精神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传承,为学生树立道德标杆,预防道德滑坡。通过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勤俭持家等具体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之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成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焕发生机与广泛弘扬。
(二)激活学生劳动动机,探寻劳动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结合点
劳动教育如果没有成为一种习惯,大学生如果没有劳动动机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课程的分数再高、思想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课件和教案多么精美意义都不大。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育首先必须点燃大学生劳动的激情和热情,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全面点燃学生劳动的激情与主动性。
将劳动教育根植于真实生活场景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其深刻理解和积极体验不同劳动者职能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亲身经历校园清洁、社会实践、家庭责任等多种劳动情境,从而亲身体验到体力劳动的多样性与挑战性。对大学生而言,通过积极营造多样化的劳动环境,并主动融入不同劳动角色的扮演中,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到劳动方式的多样性、劳动成果的差异化,以及劳动评价标准之间的细微差别。通过亲身经历,大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建立起对劳动及其相关概念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这些丰富的劳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不同劳动角色所承载的独特职责与义务,进而形成对劳动价值和社会分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这种基于实践的体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以及对不同劳动者角色的认同与理解。
(三)重视教师课堂引领,构建科学授课框架和体系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教学蓝图、精选的素材案例以及创新的教学手段,直接塑造着教学效果与学生成长的深度与广度。因此,优化教学设计的整体架构,是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拓展,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实践能力。为让劳动教育在思政课程中自然渗透、深度融合,教师需要精心筛选与整合教学内容,确保每一环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责任感。通过策划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幸福、成功和喜悦,使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注重劳动技能导向,定制化课程设计匹配学生未来。教师在规划思政课程内容时,必须深入考量学生的专业底蕴与职业发展的长远蓝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邀请活跃在行业前沿的专家与技术精英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为学生带来第一手的实践洞察与心路历程。再次,精选教学案例,点燃学生劳动热情之火。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加持,如生动的视频剪辑、深入的访谈对话等,让这些榜样人物的故事跃然眼前,直击心灵。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注重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尽可能通过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应仅局限于知识掌握层面,而应拓展至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参与等多个维度。在评价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通过构建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数据来源,拓宽评价视角。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立体、动态的评价网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育不仅涵盖深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等多重维度,还需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植与实践,全方位塑造具备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强健体魄、审美情趣及劳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服务国家富强、服务民族复兴,为社会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徐海娇著.危机与重构:劳动教育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课题来源: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研究,项目编号:2022JGSZ017)
作者简介:
张昭(1986.08—),男,汉族,河南新乡,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西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霍瑞(1998.05—),女,汉族,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