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特校培智学生陶艺课堂文创作品实践与探索

作者

刘增平

广东省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 523000

摘要:陶艺教学是一项以培养学生动手、想象和观察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创新思维。

关键词:陶艺  特校培智学生  有效策略

引言:尽管陶艺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我们仍需不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陶艺家的作品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完美,而陶艺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较高的审美情趣,才能够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在广泛的陶艺教学中,以真挚的投入、精湛的技艺、引人入胜的题材和恰当的协助,构建我们的陶艺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从而在陶文化制作中培养出优秀的品德。

一、培智学校开展陶艺教学的必要性

陶艺是一门将泥土与火焰完美融合的综合艺术,它将绘画、色彩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特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陶土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同时也能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因此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要重视陶艺课教学。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的艺术课程,陶艺教育在塑造学生的人格、陶冶情操、培养个性、促进智力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之一。激发兴趣,陶冶性情,是一种天然而又质朴的东西,它既能带给人愉悦和享受,更能够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孩子们的天性中蕴含着玩泥、玩沙、玩水等多种活动,而对于那些特殊的孩子来说,也不例外。在他们看来,画画就是一种游戏,玩泥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玩泥巴更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通过运用适宜的绘画和手工材料进行涂画和制作,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和造型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最终推动学生适应生活和融入社会。因为陶艺教学在培智学校的美育课程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特质和重要性,所以它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

二、提升特校培智学生的陶艺课堂文创作品的优化策略

陶艺不仅能够激发培智生的创造力和灵活性,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在探索主题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观察、想象、创造能力,以及社会认知和文化理解能力。陶艺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进而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陶艺与绘画不同,它是一种以三维形式呈现的艺术表现。它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形态,而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感知生活。在捏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平面物体转化为一系列令人陶醉的立体艺术品,这一独特的体验与绘画截然不同。因此,陶艺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通过感知泥巴的质感、色泽,甚至气味,以及手指在挤压湿泥或摔泥巴时所发出的声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材料进行创作和表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陶艺艺术。通过协调手、眼、脑的互动,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得到了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专注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在动手操作的时候,能使儿童对事物产生独特的情感,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此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陶艺制作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缓解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

(一)唤醒特校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我几乎每节课都会运用多媒体演示或实物展示,充分利用教师的示范环节,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并培养其能力。培智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演示。展示制作步骤的详细步骤,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制作难度,而教师的示范则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泥球成型花盆》一课中,我精心准备了实物图形,以激发学生的视觉和触觉等运动觉,让他们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深入了解花盆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形态的命名方式。例如“圆形”、“方形”、“长方形”......最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制作方法的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规律和特点。接下来,导师将为您演示制作泥球花盆的技巧:取适量的泥块将泥取出来,制成底部和团泥球,再将泥球黏附在上面,最后进行装饰。学生将在完成教师的制作之后,继续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种教学过程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遵循直观认知优先于概念的学习规律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成品陶艺作品,激发学生积极性

生们在欣赏陶艺作品时,会被激发出无限的好奇心和愉悦情绪,因为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现在他们的眼前,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满足和满足。如果用传统方法授课会显得枯燥乏味。然而,作品仅在置物架上陈列,未能充分展现其观赏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就感逐渐减弱。要想让陶艺作品长久地发挥作用。通过运用陶艺作品,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以充分发挥成品的功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学习陶艺的乐趣和价值,感受艺术的力量。陶艺的魅力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通过陶艺家们的创作,让我们看到陶艺作品是怎样被人们认识并喜欢上的。在泥球成型的花盆出窑后,我策划了一场陶艺的延伸课程,旨在将可爱的多肉植物种植在自己精心制作的花盆中,从而为花盆注入新的生命力。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观察,感受到多肉植物的美好。每日,学子们细心观察自身多肉的生长,有些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有些则迸发出新的生机,陶艺花盆也焕发出崭新的活力。让学生了解陶艺对生活和艺术的影响。在家长开放日的机会下,我们将举办一场义卖活动,以展示学生们的陶艺作品。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物品捐赠给家庭或社会,以实现“手脑并用”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孩子们在每次活动中都能享受到愉悦的时光,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收入购买到心仪的物品。

(三)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时鼓励表扬

特校培智学生普遍存在着认识能力,适应能力不强,有的生理上存在着残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同时还影响着其生理及心理上的成长及对缺陷的弥补。培智学生在学习动机上主要表现为间接动机,其学习目的更多地在于得到教师的回报与同学的肯定,激励手段的运用恰好迎合学生这种特性。陶艺课上,应及时捕捉学生制作过程中的闪光点,运用积极的语言“你干得很出色”、“哇塞,好厉害”、“真是淋漓尽致”等等,帮助学生得到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学会欣赏自己,激发学生自信心,培养并确立“我能,我一定能做到”思想意识。

结束语:在培智学校的美育教育中,陶艺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陶艺家们认为,陶艺是对人最有吸引力的艺术之一。在游戏中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增强手部肌肉的力量,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创造力,培养发散性思维,这是一种融合了审美情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手段,备受学生青睐。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培智生进行陶瓷艺术教育,让他们感受到陶艺带给自己的快乐。为了满足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我们需要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并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每个特殊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影影. 聋校中职陶艺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3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