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新课导入探讨
张丽红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国实验学校 2568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同课异构”的活动框架内,有效的课程导入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导入在吸引学生、激活已有知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策略,例如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互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通过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这些方法,以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导入;同课异构
初中英语新课的导入有助于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的导入通过将已有知识与本课目标联系起来,为有效学习奠定基础。初中英语新课导入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文化相关性,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语言学习营造积极的氛围。
一、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概述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初中英语的导入艺术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这些活动强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新课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已有知识,并为本课创设情境。通过融入讲故事、多媒体等元素,教师可以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1]。在不同结构的课程中,探索各种导入方法能让教师相互学习,提高技能,这不仅能丰富教学策略,还能确保学生体验到更广泛、更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对策建议——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体会导入艺术
(一)结合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将真实生活情境融入课程,这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策略。教师将课程置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语言学习更有意义。当学生看到英语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他们就更有动力积极参与[2]。真实语境的使用也有助于交际能力的发展,因为它反映了真实的语言使用。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真实世界的场景,以探索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保持与学习者的相关性。例如,一堂以用英语识别物品为重点的课程可以从教室里的日常用品开始,立即吸引学生并展示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
以“What's this in English?”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一段视频短片,介绍公园等不同环境中的日常物品。随着视频的播放,教师在不同的地方停顿一下,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 in English?”。例如,在播放一支铅笔、一本书和一把椅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识别这些物品。这样,学生们就能在他们能联系到的语境中立即接触到本课的目标词汇。视频使这些物品具有视觉吸引力,而“What's this in English? ”这一问题则是促使学生进行对话的切入点。通过这种互动策略,教师不仅介绍了新词汇,而且还示范了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的功能。
(二)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动力,能提高参与度,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在导入时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为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创新教学策略[3]。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作为课程导入的一部分,以创造出令人难忘的体验。通过激发学生与课程主题的情感联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加工,并更好地保留教材内容。
以“What color is it?”为例,教师首先出示一个五颜六色的神秘盒子,然后说:“Inside this box, I have something interesting. Can you guess what color it is?”,学生们立刻被这个隐藏的东西所吸引,跃跃欲试。然后,教师提供线索,如 “It’s the color of the sky on a sunny day”或“It’s the color of grass”,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出“Blue!”或“Green!”。随着活动的进行,教师逐一展示不同的物体,如红苹果或黄色铅笔,并鼓励学生提出和回答有关物体颜色的问题。这种互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程变得生动有趣。神秘盒增加了惊喜元素,让学生始终参与整个活动。此外,通过积极参与猜测和描述,学生可以在有趣而有意义的语境中练习使用目标语言,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建立说英语的信心。
(三)设置开放问题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开放式问题作为课程导入的有效策略。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探索多种可能性,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封闭式问题通常会引出简单的“是/否”答案,而开放式问题则不同,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话题联系起来[4]。在“同课异构”活动中,开放式问题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灵活性,使教师能够设计发人深省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设计与日常生活场景相关的主题,如寻找物品,开放式问题可以让学生将课程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以“Where's my schoolbag?”为例,上课伊始,教师假装找书包,问:“If you lost your schoolbag, where would you look for it?”,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并将这一情况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学生可能会回答“In the classroom”、“At home”,甚至“Under the bed”。教师肯定他们的回答,并提出更具体的问题,如“Why would you look there?”或“What else might you find near your schoolbag?”,这些回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课的词汇。例如,教师引入“It's on the desk”或“It's in the cupboard”等短语,在有意义的语境中示范目标语言。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答案,使课程充满活力。通过用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来构思课程,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如地尝试使用语言,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引导情感共鸣
当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时,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感共鸣,在学生和语言之间建立个人联系。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活动唤起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教材中来。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好恶,如“Do you like bananas?”,这就能挖掘学生的个人经历,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使语言更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当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在课堂上受到重视时,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
以“Do you like bananas?”为例,教师可以先用热情洋溢、引人入胜的语气问学生:“Do you like bananas?”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趣的短片,片中人物讨论了他们最喜欢的水果。随着视频的播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后续问题,如 “Do you like bananas?”或“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 and why?”,这使课程更具互动性,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个人观点。通过提出此类个人问题,这不仅能引导学生使用目标语言,还能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外,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三、结语
总之,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的艺术是有效教学的基石。精心设计的导入是进入本节课的入口,它可以定下基调,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无论是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还是通过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好奇心,抑或是通过开放式的提示引发批判性思维,导语在使学习变得有意义。它不仅能将已有知识与新概念联系起来,还能营造一种鼓励参与、探索创造的课堂氛围。此外,在同一主题框架内探索不同的导入方法,其可以让教师交流见解,完善技巧,最终通过提供多样、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李元元.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中英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12):3.
[2] 王铭静.同课异构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 2022(24).
[3] 闫兰兰.同课异构理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 2022(9):78-79.
[4] 刘俊芳.初中英语"同课异构"教学之我见[J].今天, 2022(19):0155-0156.